一辆迈巴赫S480在路上行驶,旁边有个销售指着车笑着说:这价格,真的很有戏吧?不到160万,落地价,能买到这么豪的行政车。我心里暗想,确实比以前贵了,但对比同级的豪华车,性价比还真挺高。
这个车价我估算,折扣可能在15%-20%左右(样本少,估算不太准),也就是说,厂家裸车可能在135-140万之间,给我一种买得起的错觉。你说这价格,一台中配以上的SUV都能挡得住,更别说它还带着3.0T V6引擎,380马力,别忽视那原厂挂的标签——小动作,很多高端车其实用的是类比简单的设计,比如中控屏和座椅颜色的搭配,实际上大部分模仿轮廓都得归功于研发流程中的技术模仿策略。
你们注意到了吗?迈巴赫特别的前脸设计,感觉像是瀑布流似的力量感,虽然去年我还认为这是灯光设计的事,后来发现它还藏着微调的机械结构,可能涉及全铝材质的折弯和拼接。对比说,别的同价位奔驰行政车,比如S450L或S580,外形差异不大,轮圈、灯组都挺像,唯一不同可能就是迈巴赫LOGO更醒目一点。
说到这里我还得收回点偏激的看法——除了这些外在轮廓、标志和排气方式,内部配置差异才是最实在。真的是,迈巴赫后排的空间,有点让我觉得空间感爆棚,这次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后排的座椅照片,靠近幕布的手腕位置,那个靠枕和宽大的扶手,竟然让我忽然觉得动辄百万元的价格也算合理.
(这段先按下不表)
中控的用料和设计,几乎敢说是豪华车的标配,但是你们觉不觉得,这样高端的配置,很多其实是研发成本的堆叠——就像厨师炒菜,原材料都好,但真正精彩的,是调味和火候。
我其实还好奇:你们觉得这样一款车,日常使用的折旧快不快?我一算,把车按五年折旧,估计剩下的值还得看市场需求和保养情况。对我而言,一台车的真实价值不光是喜欢,车子用起来爽不爽,维修保养麻不麻烦?维修工告诉我,迈巴赫虽然贵,但零件很厚道,毕竟大品牌,供应链反应得快。——这让我觉得,保值远比贵更重要。
你有没有考虑过,会不会有那种高端车的保值其实挺难的偏见?其实我挺认同一些朋友说的:豪车的折旧主要看使用年限和维护状态。如果你开了五六年,车况百无一失,很多二手市场依然很抢手。相比之下,一些国产豪车,一年后就像碎骨一样,掉价快得不像话。
你说,这样的逻辑会不会鸡生蛋,蛋生鸡?——我还猜测,也许是豪车品牌的品牌价值在起作用,他们用牌面堵住了折旧的悲剧?没细想过这个猜测,有点像是蒙太奇式的脑补,但确实挺有意思的。
回到车子本身:我监听着车内的静谧,发现旋转座椅的噪音几乎听不到,空气悬架在平时驾驶中调校得很轻柔,几乎没有闷声闷气的感觉。这份轻盈我觉得可能除了调校,还跟它的零件材质有关。用生活比喻,就像换了高弹性的厨房厨具,把所有的声音都吸收了。
难怪有人评价它,开着和坐飞机似的,体验其实很平顺。
哎,刚才我还想问:这么贵的车,特别是在内饰细节,哪个环节你觉得最值得吹牛的?我倒觉得,那个用料和缝线工艺,尤其是后排那几个被藏得很好的小配件,绝对是用心血。你有没有发现,很多豪华车的细节其实都是假装的,像那块塑料,明明很贵,但看起来像是真皮似的?走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我又想到:这么多复杂的供应链、工艺设计,难不成每个零件都能做到完美无瑕?我觉得未必。可能某些入口级配件,实际上就像快餐里的酱料,有的还能调味,有的则就是凑数用。别的牌子那样,反而更容易因为某个瑕疵导致整体失分。
在临场的感觉中,我觉得,有一点很值得深挖——是不是豪车真的只靠品牌撑着?买车的人花了那么多钱,除了那一份尊贵,还真的用得上那些看得见的配置吗?还是只是佩戴一个身份标志?我还得再思考。
开放点也行——你们是不是觉得,现在的豪华车,越做越像居家生活的延伸,而不是纯粹的行走工具?简单点说,有没有可能人们买车,真的是买心理的满足?。这台迈巴赫,确实豪,但你心里会觉得开心吗?还是只是觉得这样我差不多可以炫耀一下?
我其实还想再问一句:这样的豪车,真正想要的,除了一个座驾之外,是不是还在追求一种虚荣?这些细节,是不是就变成了自我认同的标签?
那天在店里听到销售的那句话,似乎一直萦绕在我耳边:老板,这车开出去,回头率高得很。我微笑,心想:这不过是外壳。用细节说话,才是真的读懂一台车的关键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