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电车10.48万起,本田电车25.99万起,日系品牌开始分道扬镳

那天晚上,日系车阵营上演了一幕耐人寻味的“双城记”。 一边,广汽丰田的铂智3X以一声“全网最低价带激光雷达高阶智驾SUV”的宣言震撼登场,起售价直接拉到了10.98万元,激光雷达智驾版也不过14.98万元。另一边,东风本田的首款高端纯电SUV S7则沉稳落子,开拓者版定价25.99万元起。 两款虽非同级竞品,但近16万的价差,瞬间将丰田与本田在电动化浪潮下的不同战略选择,清晰地摆在了中国消费者面前。这不仅是两款车的定价差异,更像是两家日系巨头面对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时,递出的两份截然不同的“答卷”。

丰田电车10.48万起,本田电车25.99万起,日系品牌开始分道扬镳-有驾

本田S7:坚守价值与操控的“技术流”

东风本田S7的亮相,带着浓厚的“技术本田”印记。 官方将其定位为首款高端纯电SUV,基于全新的云驰智能高效纯电W架构打造。 在宣传上,它着重强调了“50:50车身配重”、“双叉臂悬架”等关乎驾驶本质的机械素质,以及“潜水艇级钢材”、“零下30℃电池保护”等安全标签。 这显然是想在智能化浪潮之外,开辟一条以驾控乐趣和可靠安全为核心差异化的赛道。其最高650公里(CLTC)的续航里程,也提供了主流之上的保障。 本田试图用其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技术底蕴和品牌溢价,在25万+这个由特斯拉Model Y和众多自主高端车型把持的战场上,争取一席之地。 这是一种对自身核心价值的坚守,相信总有用户为纯粹的驾驶体验和品牌信赖买单。

丰田电车10.48万起,本田电车25.99万起,日系品牌开始分道扬镳-有驾

铂智3X:拥抱本土化与性价比的“激进派”

相比之下,广汽丰田铂智3X的策略显得更为激进和务实。 它没有在高端定位上恋战,而是直接切入竞争最激烈的10-15万主流市场。其核心武器是惊人的性价比:入门即标配AEB主动安全、72%高强度钢车身保障基础安全底线,而激光雷达智驾版更是将高阶智能驾驶体验的门槛大幅拉低。 这背后,是丰田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与中国成熟电动车产业链的深度结合。 正如行业人士透露,激光雷达等关键智驾硬件的成本已从“上万”降至“两千多元”,这为铂智3X的“普惠智驾”提供了可能。 市场反响也印证了这一策略的初步成功——上市1小时内订单破万,这样的热度在近年合资品牌中实属罕见。 丰田用实际行动表明,它愿意放下身段,用中国消费者最敏感的价格和最关注的智能化配置,来争取市场份额,甚至不惜“亏本赚吆喝”来抢占转型关键期的桥头堡。

丰田电车10.48万起,本田电车25.99万起,日系品牌开始分道扬镳-有驾

战略分野:转型焦虑下的明牌与长线

这场定价的“分裂大戏”,折射出的是日系巨头在电动化转型十字路口的不同路径选择。本田选择了相对稳健的路线,试图延续其在动力、操控和安全领域的传统优势,并期待品牌溢价能在新能源时代继续发挥作用。 其后续战略调整也印证了这一点:本田在2025年5月宣布调整四轮电动化战略,虽仍坚持纯电路线是长期最优解,但面对市场增速放缓,显著加强了混合动力(HEV)的战略地位。 计划到2030年,混合动力车型销量达到220万辆,并将在2027年后推出的新一代主力车型(包括混动和纯电)上采用全新H标,同时自主研发并搭载新一代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力求在智能化时代也能提供独特的“移动喜悦”。 这显示本田在坚持技术路线的同时,也在积极适应智能化需求。

丰田电车10.48万起,本田电车25.99万起,日系品牌开始分道扬镳-有驾

而丰田则通过铂智3X展示了其对中国市场“入乡随俗”的决心。 其策略更偏向“短平快”——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深度融入中国本土供应链(如采用比亚迪电池、与Momenta合作智驾), 以极具攻击性的价格和配置组合切入市场核心地带。这种策略需要强大的体系整合能力和对成本的精益控制,恰恰是丰田的强项。 同时,丰田也并非放弃技术追求,其在混动技术(如高效的i-MMD系统) 和未来电池技术(如全固态电池)上的投入从未停止,坚持的是“全方位战略”。 铂智3X的成功,为丰田后续在华电动化布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信心。

分道扬镳后的行业图景

丰田电车10.48万起,本田电车25.99万起,日系品牌开始分道扬镳-有驾

丰田与本田在定价策略上的显著差异,标志着日系车企在应对中国乃至全球电动化浪潮时,不再遵循统一的步调。 本田的坚守价值与丰田的激进下沉,代表了两种应对复杂市场环境的可行策略。本田聚焦于核心技术的传承与升级,尤其是在混动领域巩固优势并提升智能化水平; 丰田则更灵活地拥抱本土化竞争,通过性价比快速打开局面,同时为长远技术布局争取时间和空间。

这种“分道扬镳”给行业带来的启示是深远的。铂智3X的初步成功证明,只要价格足够有竞争力、智能化配置足够主流,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市场依然能掀起波澜。 如果这条路被证明可持续,我们或将看到更多合资品牌放下身段,以更“中国化”的姿态参与这场新能源的“焦土战”。 而本田对价值和技术的坚持,以及其在混动领域的深厚积累,也确保了其在多元化能源转型路径中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未来,无论是丰田的“本土化普惠”路线,还是本田的“技术价值”路线,亦或是日产采取的“借力中国产业链”模式, 日系车企的多元化探索,都将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提供丰富的案例和思考。这场“分道扬镳”并非终点,而是巨头们适应新时代、寻找新平衡的必然过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