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现在在咱们的城市街道上,想要看到一辆标致或者雪铁龙,好像比看到一辆跑车还要稀奇。
这并不是什么错觉,而是法系车在中国市场日益边缘化的一个真实写照。
想当年,雪铁龙的富康轿车可是和桑塔纳、捷达齐名的“老三样”,是无数中国家庭的轿车梦的开端,风光一时无两。
可是,时过境迁,到了如今这个汽车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时代,法系车的声音却越来越小,几乎到了快要被人遗忘的角落。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可能会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落差。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标致和雪铁龙这两个法系品牌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神龙汽车,全年的总销量加起来仅仅只有六万多辆。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现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领头羊比亚迪,基本上用两天的时间就能完成这个销量。
如此巨大的差距,已经不能简单地用“水土不服”来解释了。
很多人会问,那个曾经以底盘技术和独特设计著称的法系车,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问题的叠加,归根结底,是其自身在产品、技术、服务和市场策略上,与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产生了严重的脱节。
首先,我们得聊聊法系车一直引以为傲的设计。
法国人总喜欢在车上倾注他们所谓的“法式浪漫”和“艺术巧思”,这一点本身没有错,但问题在于,这种设计理念很多时候显得过于自我,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傲慢,完全没有站在中国普通家庭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标致品牌近年来力推的“i-Cockpit”座舱设计。
它的特点是方向盘特别小,而且位置偏低,仪表盘则被抬高,放置在方向盘的上方。
设计师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驾驶员在开车时视线不用大幅度移动,就能看到仪表信息。
可是在实际使用中,这个设计却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很多车主反映,为了不让方向盘的上沿挡住仪表盘,他们要么必须把方向盘调到很低的位置,这样一来又会影响腿部空间;要么就得把座椅调得很高,个子高一点的驾驶员就会感觉头部空间很压抑。
一个本应为人服务的驾驶位,却反过来要求人去适应它,这对于大多数追求舒适和实用的中国家庭来说,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除了这种让人别扭的人体工程学设计,法系车在很多细节上也显得不够接地气。
比如,有的车型为了追求所谓的整体感,把一些常用功能的实体按键取消,全部集成到中控触摸屏里。
开车时想调个空调温度,还得在屏幕上点好几下,不仅操作繁琐,更分散了驾驶的注意力,存在安全隐患。
再比如空间布局,雪铁龙天逸这款车,在欧洲可能是一款不错的紧凑型SUV,但到了中国市场,很多消费者发现它的后排空间,尤其是所谓的第三排座椅,小到连小学生坐进去都觉得憋屈。
然而它的定价,却常常比同级别空间更大、配置更丰富的国产车还要贵上一些。
当中国的汽车品牌都在努力研究如何把车内空间做得更大、更灵活,甚至把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居家元素都搬进车里,打造成“移动的家”的时候,法系车似乎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理解中国消费者对于“一车多用、承载全家”的核心需求。
如果说在燃油车时代,法系车的设计问题只是让它损失了一部分用户,那么在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它在技术上的迟缓和保守,则可以说是致命的。
当中国的自主品牌已经将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提升到700公里、800公里,并且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飞速迭代时,我们看到的法系新能源车,却大多是“油改电”的产物。
所谓“油改电”,通俗点说,就是拿一个原本为燃油发动机设计的车身架构,把发动机和油箱拿掉,然后硬生生地塞进一套电池和电动机。
这种“半路出家”的方案,天生就存在很多缺陷,比如续航里程普遍不长,充电速度慢,而且由于电池组的布局不合理,还会侵占大量的乘坐和后备箱空间。
这样的产品,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于时代,却依然定一个不低的价格,消费者自然不会买账。
在混合动力技术上,法系车的反应同样慢了不止半拍。
当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已经更新到第五代,能做到在不充电的情况下,油耗也只有百公里三升多的时候,一些法系插电混动车型的亏电油耗还在六七升的水平徘徊,甚至比一些高效的日系燃油车还要高。
这样的技术表现,在竞争激烈、技术为王的中国新能源市场,显然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
这种技术上的落后,反映出的是企业对市场趋势的误判和战略上的迟钝。
最后,压垮骆驼的往往是最后一根稻草,对于法系车来说,这根稻草就是糟糕的售后服务体验和不断崩塌的消费者信任。
买车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维修保养才是长久的考验。
很多法系车主都曾有过类似的痛苦经历:车子出了点小问题,比如需要更换一个后视镜,去4S店一问,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国内没备件,需要从法国订货,请您耐心等待两三周”。
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这样的等待周期是难以接受的。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4S店的维修师傅,面对新能源车型的复杂电子系统,自己都束手无策,甚至需要把车拖到隔壁的国产品牌店去借用检测设备。
这不仅暴露了其售后体系的短板,也让车主对品牌的专业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与这种不便相伴的,还有高昂的维修保养费用,账单常常比以可靠省心著称的日系车还要贵。
随着销量的持续下滑,法系车的经销商网络也在不断萎缩,很多三四线城市的4S店都已经关门大吉。
这意味着,一旦车辆出现问题,车主可能连个修车的地方都找不到,这极大地增加了用车风险,也直接导致了法系车在二手车市场上的保值率一落千丈。
其实,中国消费者也曾给过法系车机会。
前年雪铁龙凡尔赛C5X车型大幅降价促销,一度引发了抢购热潮,这充分说明,只要价格合理,产品力尚可,市场还是愿意接受的。
但遗憾的是,这波好感度还没维持多久,凡尔赛就爆出了大面积的车机黑屏问题,而厂家拖沓缓慢的应对态度,再次消耗掉了消费者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点信任。
信任的建立需要漫长的时间,而摧毁它,一次危机就够了。
当一个品牌被贴上“冷门”、“不靠谱”、“未来不明”的标签后,再想翻身,就真的难上加难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