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人,集体返贫!
—— 不是手艺不值钱了,是这个行当被时代按在地上摩擦
小区门口的修车铺又关了一家。老板老周蹲在卷闸门下,把陪伴他十年的扳手扔进废品袋,嘴里念叨:“以前修个捷达能赚半月生活费,现在修新能源车,连电费都赚不回来。”
这话扎心却真实。曾几何时,修车师傅是街坊邻里眼里的“香饽饽”——手里有技术,家里有存款,谁家车坏了都得客客气气递烟。可这几年,这群靠手艺吃饭的人,正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紧巴,有人把门店盘了开网约车,有人去工地搬砖,还有人守着空荡荡的车间,等着最后一点零件卖完就彻底离场。
不是他们懒了、笨了,而是这个行当早就变天了。就像当年的BP机修理工,不是手艺不行,是世界不需要这门手艺了。
一、新能源车一出来,老修理工成了“半个文盲”
老杨修了20年车,从桑塔纳到帕萨特,发动机里哪根线搭错了他一听就知道。可去年邻居开来一辆比亚迪,说“充电后跑不动”,老杨掀开机盖傻了眼——里面没有他熟悉的火花塞、喷油嘴,全是密密麻麻的电路板和传感器,屏幕上跳着“BMS故障”“MCU异常”的代码,他连按键都不知道在哪。
这不是个例。传统燃油车是“机械活儿”,靠的是“望闻问切”——听发动机声音判断故障,摸排气管温度看燃烧情况,换个零件拧拧螺丝就行。可新能源车是“电子活儿”,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占了整车70%,出了问题得用电脑读故障码,得懂锂电池原理,得会看电路图,这些东西,老修理工当年在学徒时根本没学过。
有个开修理厂的朋友算过账:送一个师傅去学新能源维修,学费加食宿得2万,学三个月回来,只能处理简单的小问题(比如换个充电口),遇到电池包漏液、电机异响,还得找厂家授权的维修点。可厂家授权费就要10万起,小修理厂根本拿不起,只能眼睁睁看着新能源车车主都涌进4S店。
更惨的是,新能源车的故障率比燃油车低太多。燃油车平均每千公里出1.5次故障,新能源车只有0.3次,而且大多是软件问题(升级系统就能解决),硬件坏了直接换模块(厂家垄断配件),根本轮不到外面的修理厂插手。以前一个月能修50辆燃油车,现在一个月碰不到10辆新能源车需要大修,活少了,钱自然就少了。
二、利润被压得像张纸,修个车还不如送外卖
老王在汽配城开了家门店,他说现在修个车,利润薄得能透光:换个燃油车的刹车片,进价80块,收车主150块,赚70块(还得算上工时);可换新能源车的刹车片,网上明码标价90块,车主自带零件来让他换,最多给50块工时费,忙活半小时,赚的钱还不够买瓶矿泉水。
这怪谁?怪信息太透明。以前车主不懂车,换个机油滤芯,师傅说“原厂的200块”,车主就给200;现在车主手机上一查,“副厂的50块,原厂的120块”,师傅报高了,人家扭头就走。价格战打下来,谁也不敢喊高价,只能拼谁的配件更便宜——可便宜没好货,用了劣质配件,车主回头找麻烦,更赚不到钱。
4S店还在旁边虎视眈眈。厂家给4S店的配件价格,比外面修理厂低30%,他们还能靠“保养套餐”“延保服务”赚钱,小修理厂根本没法比。有车主去4S店做个小保养要500块,嫌贵,来外面找老王,老王收300块,看着赚了100块,可除去房租、水电、配件成本,纯利润也就30块。“一天修5辆车,才够交房租,”老王叹口气,“我儿子送外卖,一天都能赚200块。”
更坑的是“配件垄断”。新能源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厂家只给授权店供货,外面的修理厂想买个正品零件,要么通过“灰色渠道”(贵30%),要么只能拿翻新件(质量没保障)。有个师傅给车主换了个非原厂的电池模块,用了半年就鼓包,车主起诉他,法院判他赔了3万,相当于他一年的利润。
三、4S店和连锁品牌夹着打,小修理厂活不下去了
以前开个修车铺,租个门面,摆几台举升机,就能赚钱。现在不行了,左边是4S店“原厂配件+专业设备”,右边是“途虎养车”“天猫养车”这些连锁品牌“低价套餐+标准化服务”,小修理厂夹在中间,两头受气。
连锁品牌靠资本砸钱,打价格战抢客户:“99元换机油”“199元做全车检测”,这些价格,小修理厂连成本都不够。他们亏得起(背后有投资人),小修理厂亏不起,只能跟着降价,降来降去,把自己逼到绝路。有个数据说,近三年,全国倒闭的个体修理厂超过15万家,剩下的,要么投靠连锁品牌当加盟店(被抽成30%),要么只能接些没人愿意干的脏活累活(比如修事故车、报废车)。
4S店更狠,直接“锁死”车主。新能源车的保修条款里写着“在外维修过,就不享受厂家质保”,车主怕脱保,哪怕知道4S店贵,也只能乖乖掏钱。有个车主的特斯拉屏幕黑屏,外面修理厂说“换个屏幕2000块”,4S店说“你在外修过,以后电池坏了我们不管”,车主吓得赶紧去4S店花5000块修。这种“霸王条款”,小修理厂一点办法都没有。
四、配件水太深,一不小心就踩坑
修车这行当,配件是命脉,可现在的配件水太深,深到能淹死人。
原厂配件被厂家垄断,小修理厂拿不到,只能用副厂件(小厂生产)、拆车件(从报废车上拆下来的)。副厂件质量参差不齐,比如一个大灯,好的副厂件能用两年,差的用三个月就发黄;拆车件更没保障,昨天还好好的,装上车就坏,车主找上门来,师傅只能自己赔钱。
有个师傅给我讲过一个坑:他给一辆新能源车换电池包,从“熟人”那里拿的拆车件,花了3万,装上后发现续航只有原来的一半,去找“熟人”,人家早把他拉黑了,车主天天来店里闹,最后他赔了车主5万,自己攒了十年的钱一下就没了。
更怕的是“环保查得严”。以前修燃油车,废机油、废零件随便找个地方扔了,现在环保部门查得紧,废机油要交给有资质的公司处理(一桶要交50块处理费),废电池不能随便扔(乱扔要罚款),这些成本都得修理厂自己扛,本来就薄的利润,又被削掉一块。
五、不是人不行,是时代不等人
看着身边的同行一个个离开,老周说:“不是我们不努力,是这行当变得太快,我们追不上了。”
他当年学修车,靠的是“师父带徒弟,三年出徒”,现在的新能源维修,靠的是“大学专业+厂家培训”;他以前靠“老客户带新客户”吃饭,现在的年轻人修车,先在网上看评价,谁家评分高去谁家;他以为“手艺好就能混口饭吃”,却发现现在的修车,拼的是“资本”“数据”“供应链”,这些东西,他一辈子都没接触过。
有个95后开了家“新能源维修工作室”,他不用租门面(在郊区租个仓库),靠抖音直播修电池,网上接单,成本低,生意还不错。老周看不懂:“对着手机修汽车,这叫啥事儿?”可他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现在的趋势——老一套的玩法,早就不灵光了。
汽车维修人的“返贫”,说到底,是传统手艺遇上了技术革命,是小作坊模式扛不住资本和标准化的冲击。就像当年的铁匠铺打不过机器制造厂,不是铁匠的手艺不好,是时代需要的东西不一样了。
或许,未来的汽车维修行业,会像现在的手机维修一样:少数人掌握核心技术(修芯片、修电池),多数人只能干些换屏、换壳的杂活,赚点辛苦钱。那些没跟上时代的老修理工,要么被淘汰,要么放下扳手,去干些自己能看懂的活。
老周最后把废品袋扛上三轮车,说:“明天去工地试试,听说搬砖一天能挣300块,至少不用看谁的脸色,不用怕配件出问题。”车轱辘碾过空荡荡的街道,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像在替这个行当叹口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