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第一省易主实测:新能源车背后3大真相解析

安徽汽车产量反超广东,新能源工厂与老牌油车的故事

今年上半年,我在合肥汽车城附近吃面的时候,听邻桌两个师傅聊到“咱这安徽,今年把广东给比下去了”。其实也不算啥秘密了——安徽的汽车产量真就第一次超过了广东。说起来有点像当年奇瑞刚冒头那会儿,一帮人都觉得内陆造车能成?结果现在,新能源汽车一股脑儿冲出来,把燃油车那点优势全冲没了。

中国汽车第一省易主实测:新能源车背后3大真相解析-有驾

以前我还总拿广汽本田、丰田那些数据跟朋友吹牛,说广州是中国造车第一省。2024年之前,这话没毛病。毕竟广汽集团和那些合资大厂,销量稳得很,本田一个品牌一年卖八十多万台,丰田更狠,有时候一年能突破百万辆。但最近两年情况变了,从2022开始业绩就一路往下走,到今年连亏损都见怪不怪。

倒不是说这些老牌企业技术差,只是转型慢了一步。有个销售小哥跟我吐槽:“我们这店里雷克萨斯常年全国第一,但新能源来了后客户越来越挑剔。”他说,现在来买油车的客户都问电动怎么选,还顺带提一句“你们有没有插混版?”可惜库存里还是清一色传统动力。

中国汽车第一省易主实测:新能源车背后3大真相解析-有驾

对比之下,安徽就像突然开挂一样。蔚来在合肥扎根,比亚迪长丰基地搞起来后产能暴涨,还有江淮和华为签协议整智能电动车……师傅们闲聊时经常提到:“奇瑞老板也是咱本地人,比亚迪也安家合肥。”群友自测过,说光比亚迪在合肥去年贡献九十五万台整车。这种增长速度,不用谁教,看着数字自己都会乐呵。

不过,这回统计方式也变了,以前都是按公司注册地算,现在改成生产地统计,所以原先归广东的数据不少被划到了安徽名下。我表弟在东莞做零部件,他说他们那边不少订单其实都是发去长三角和中部工厂,“现在政策鼓励搬迁,我们老板琢磨着是不是该考虑去河南或者江西设分厂。”

中国汽车第一省易主实测:新能源车背后3大真相解析-有驾

这种产业转移,不只是成本低那么简单。我跑过几趟芜湖、马鞍山,那边土地便宜,用工成本也低,再加上交通枢纽便利,新开的园区什么都有——从电池到零配件,再到售后服务,全链条搭得挺齐全。有次维修技师开玩笑:“这里修新能源比修油车容易多啦,就是软件升级麻烦些。”

顺便插一句冷门配置吧:有位蔚来的老用户反馈,说他新换的高阶辅助驾驶系统,在高速路口识别限速标志特别灵敏,但偶尔遇上雨天反而误判。他找官方售后调试好几次才解决,据说是摄像头位置太靠近玻璃刮水区导致干扰。这类细节问题,其实很多新晋厂家还没完全摸透,但进步确实快。

中国汽车第一省易主实测:新能源车背后3大真相解析-有驾

至于出口模式,也发生变化。以前沿海建厂就是为了方便卖海外市场,可关税越来越高,比如墨西哥巴西这些地方必须当地办厂,否则进口税压死人。今年奇瑞就在墨西哥又落一家新工厂,比亚迪则跑去匈牙利、巴西投产。不少业内朋友感慨:“以后国内造完直接出口越来越难,只能把产业链一起搬过去。”

还有个二手圈子里的事:前阵子有个广州小伙想收辆2018年的广汽传祺GS4做网约,他嫌弃保值率低,还专门咨询了一圈维修师傅。“你看现在新能源抢市场,这些老燃油车型折价太快,要不是图省心我早换纯电。”后来他还是买回来了,不过准备只用两三年等再出手。

中国汽车第一省易主实测:新能源车背后3大真相解析-有驾

其实,无论是哪种模式,都绕不开内循环与外循环这个坎。一部分企业继续拼海外建厂,一部分则瞄准内陆城市扩张规模,有些浙江、广东老板干脆关掉原来的沿海分公司,把团队拉去湖北河南重新起炉灶。据群友爆料,“某某大品牌已经悄悄撤离珠三角,好几个核心研发人员直接跳槽去了郑州。”

最后讲讲朋友圈段子吧:昨天有人晒图,说自己家楼下停车场从去年起纯电动车数量翻倍,每周末都有新人加入微信群讨论充电桩排队问题。有位邻居调侃,“以后谁家楼道口装不上充电桩,就只能继续烧油啦!”

中国汽车第一省易主实测:新能源车背后3大真相解析-有驾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中国汽车第一省易主实测:新能源车背后3大真相解析-有驾

信源散见于行业报告及日常生活经验分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