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卖出比亚迪背后内幕:放弃的不是企业,是汽车行业竞争

在《西虹市首富》里,王多鱼拿出4000万请“拉菲特”吃烤腰子,问对方怎么才能赔钱,对方回应说自己只懂赚,只会赚钱。

这个桥段还挺搞笑的,要是你真坐在巴菲特面前,他可能会跟你讲不知道多少小时关于亏钱的秘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大概率就是别碰那些车轮上的生意。

前段时间关于巴菲特卖出比亚迪的消息满天飞,许多朋友都以为他对这家中国车企不看好,但要是细细琢磨一下,可能这事儿压根不是比亚迪的问题。

其实老巴心底里对汽车行业没有太大好感,当年2008年芒格坚持买比亚迪的股票,两人还闹得挺激烈,巴菲特最后也算是被“逼”着入了股。

后来股价涨了差不多40倍,赚得满载而归,但这事儿并不意味着芒格对,巴菲特错,而是芒格赌中了个“特殊情况”,而巴菲特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巴菲特卖出比亚迪背后内幕:放弃的不是企业,是汽车行业竞争-有驾

巴菲特对汽车行业的警惕意识早就深深烙在心里,那还是他年轻时的事儿。上世纪50年代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正是美国汽车工业的黄金时期。

全球有大约70%的汽车是美国生产的,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这三家几乎把市场拿得死死的,街上跑的基本都是它们的车,看着挺热闹的。

偏偏巴菲特就看出端倪了:这行业虽然挺热闹,带动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啥都不错,就是车企自己赚不到什么大钱。

汽车这行跟赛车差不多,始终是你追我赶的局面,没有哪个能一直站在巅峰上。今天热销的车型,五年后说不定没人买了;十年前的行业领头羊,十年后可能就被挤到角落去了。

当年,美国三大车厂斗得天翻地覆,今天通用还领头,明天福特就可能反超过去。一款车做得不够好,瞬间就能改写局势,跟现如今的新能源市场差不多,是一模一样的套路。

巴菲特卖出比亚迪背后内幕:放弃的不是企业,是汽车行业竞争-有驾

还没等他们把胜负分出来,日系车就突然插了进来,三大车企一下子被挤得喘不过气来。到2009年,巴菲特提起这事儿时,里面两家早就倒闭了,剩下的福特也在濒临破产的边缘反复挣扎。现在,这三家基本上变成了全球市场边缘的角色了。

日系车赢了美国车企,日子就一帆风顺了吗?可不完全是这样,90年代的时候,日产债务爆炸,差点撑不住,最后才靠雷诺接盘才挺过来;三菱汽车也因为质量出问题,差点就倒闭,靠着财团的注资才堪堪熬过难关。

有人说现在汽车圈像在打淘汰赛,实际上这行每天都在淘汰,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大型国际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被人收买或接盘。

经过大浪淘沙,剩下的所谓“赢家”日子也没多好吗,看看本田、日产这些车企的财务报表,利润率长期都低于5%,有时甚至只有1%到2%。

赢了对手但赚不着钱,那可真是最折磨人的行当了。1999年股东大会上,巴菲特讲过一句实在的话:即使你在1905年就预料到汽车会彻底改变世界,也很难靠这个行业发大财。这话放到现在的新能源时代,也依然不过时。

巴菲特卖出比亚迪背后内幕:放弃的不是企业,是汽车行业竞争-有驾

2013年,特斯拉Model S大量畅销,一举实现了季度盈利,大家都觉得汽车行业要发生大变化啦,油箱变成了电池,发动机换成了电机,收音机变成了智能车载系统,这看着确实是个完全不同的行业了。

巴菲特看的可真清楚,怎么折腾,汽车还是汽车呢,竞争反而变得更加激烈——过去十年才出现的变化,现在几个月都搞定了,马拉松一下子变成了冲刺赛。

2021年,特斯拉的销量猛增87.4%,股价也创新高,作为电动汽车的“开拓者”,理论上说,应该有坚实的领先优势才对。

不过才一年多的时间,特斯拉的股价就从410美元跌到了102美元,这简直就是“膝盖斩”的节奏。国内新能源市场迎来了爆发,比亚迪更是势头猛涨,强势崛起。

巴菲特卖出比亚迪背后内幕:放弃的不是企业,是汽车行业竞争-有驾

老牌燃油车厂也纷纷转型,不再有人能一家独大。更有趣的是,行业内部的变革速度真是快得让人措手不及,新能源领域里,没有哪个玩家能稳稳当当地站住脚。今天的销量王,可能两年后就得退出舞台,好不热闹。

之前还差点被挤出市场的品牌,转眼之间就冲到了榜单的前列。接着大家又纷纷拼起了智能驾驶技术,等特斯拉FSDV12一上线,很多人都说这成了一道数据壁垒。

虽然能扭转行业格局,但没过多久,曾经被说“不重视技术”的理想开始布局智能驾驶,而被认为“没有智能驾基因”的比亚迪,反倒成了领跑的那一家。

就连长城都喊出了“智驾第一”的口号,但最终变成了每家都有高端智能驾驶,还是那种你追我赶的局面,谁到底是胜利者也变得越来越不清楚了。

唯一能看得清楚的,也就那刺心的利润率了,2024年,国内11家上市车企的平均利润率才2.49%,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也就只有4.3%。

有人说这是新能源淘汰赛带来的阵痛,但一查历史数据就知道,这行一直就这样,2013到2017年,日本的丰田、本田、日产三家汽车厂商的平均净利润率是6.2%,要是把丰田这个“佼佼者”臵一边,另外两家平均还不到5%。

对于还没完全站稳脚跟的国产车企来说,这样的利润其实也算不错了。

巴菲特卖出比亚迪背后内幕:放弃的不是企业,是汽车行业竞争-有驾

说起来还挺反差的,汽车行业明明赚不了多少钱,可偏偏成了好些国家经济的支撑力量,2023年中国汽车总产值达到了11万亿,差不多占到GDP的10%。

这次汽车行业终于超越房地产,变成了第一大支柱,斯洛伐克的汽车制造占据了工业产值的44%,大概每20个人中就有1个从事汽车产业链的工作。

摩洛哥的汽车行业占到GDP的10.4%,出口总额里还拿出了四分之一;日本的汽车相关产业也撑起了超过500万人的就业,超过全国劳动力的8%。

这规模和产业链的长度真是让人震撼,车企手里的资源也特别丰富,不少车企的掌上都躺着上百亿的资金。

这比起同样市值的互联网公司,真是难以想象,也难怪企业家们纷纷奋起,小米SU7一发布,雷军一个多月就涨了600万粉丝。

如今他已成为影响力最大的企业家之一,李想、魏建军这些车企老板也都是社交媒体上的红人。雪球的创始人方三文曾经问过:利润率这么低,为什么企业家还争着去搞这个?其实答案挺实在的:汽车单品价格高,行业产值大。

能符合企业家对规模的渴望,再者呢,汽车作为“工业时代的象征”,也是男人们喜爱的大玩具,满足了他们的精神追求。

不过这些光环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没啥太大关系,巴菲特清仓比亚迪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他当初买比亚迪,可能是为了给芒格找个面子,也有可能是看中了短期的价值。

不过,他一直没改变对汽车行业的看法,这行业本质就是激烈竞争、缺乏差异化、利润薄,即使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这个底色也没变。

到2025年,数据显示虽然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从2024年的4.3%轻微上升到4.5%,但整体水平还是比工业企业平均的6%要低一点。

8月份单月的利润更是滑到了3.4%,比去年同期还要低一些。对于像巴菲特这样的价值投资者而言,即使是再棒的企业,也难免受到行业“基因问题”的制约。比亚迪确实挺 standout 的,但它终究还是辆车子公司,难免难脱行业的命运。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竞争不断白热化,全世界品牌已经超过了100个,估值也高得离谱,市盈率都超过70倍,再加上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形势变得更复杂了。

巴菲特卖出比亚迪背后内幕:放弃的不是企业,是汽车行业竞争-有驾

退出其实是最冷静的选择,所以说,巴菲特说放手并不是在弃比亚迪,而是在舍汽车这个赛道。用十七年的投资经历告诉我们,就算在汽车行业里能找到像比亚迪这样的“宝贝”,也无法掩盖这其实是个“不太划算”的买卖。

等到例外恢复正常,行业里的残酷规律又会再次浮现出来。真正的投资高手,从来不会对这些心存留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