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新论」让科技工作者干科技的事

「多彩新论」让科技工作者干科技的事-有驾
点亮精神火炬,凝聚科技力量。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聚焦重点领域科技创新需求,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勇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践行者,立志科技报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急需一大批一流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撑。近年来,科技创新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各类科研成果满枝头,不断引领着社会迈步向前。
科研筑梦,逐光而行。科技人力资源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人力的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其规模和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要素。
从科研人员总量看,我国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到2022年超过600万人年,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同时,这几年我国人才结构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科技创新过程纷繁复杂,产业发展链、资金投入链、政策推动链等相互交织,科技工作者想“独立行走”基本不可能。社会大环境之“链”和科研小环境之“节”,均对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和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有着巨大的影响。
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空中楼阁,需要顶天立地,集中各方力量联合攻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发展需求,一心一意地进行傻瓜式、沉浸式和脱节式研究,十年磨一剑,方能遇见科技创新成果的星辰大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如何让科技人员回归科研本身,把主要精力投入真正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于“链”中汲取外力、在“节”中纵深研究?答案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勇攀科技高峰的必然要求。现如今,一些来自外界因素的干扰,使得部分科技工作者难以心无旁骛地开展科研攻关和转化应用。
简单纯粹的“净土”是科研成果向阳而生的“风水宝地”。因此,应破立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研体系,继续推动科技评价改革落实,让科技工作者切实从部分“链”中解放出来,在“节”中聚精会神从事科研,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把“冷板凳”坐“热”,向科技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科技创新是一场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探索之旅,部分科技成果转化往往消逝于黎明前夕。打造优良的科创环境,除了大力鼓励创新,也需宽容科技工作者的失败,建立容错机制,为敢想的人“开绿灯”、给敢试的人吃“定心丸”,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科学创新发展之路有诸多机遇与困境,广大科技工作者当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让科技成果泉涌,为实现世界科技强国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实习生 杨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潘晓飞
编辑 李政林
二审 王雨
三审 岳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