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余侃车:小米汽车 没想到打脸来得这么快

去年12月,看到小米的销量,本人不禁大加赞叹,小米做的好,雷布斯厉害《弓余侃车:既生雷布斯 何生蔚小理》。仅仅5个月过去,这脸被打得啪啪响。

当时我的文字:“小米汽车3月底上市,4~11月仅仅8个月就交付汽车10万辆,可以说是个奇迹。看着雷布斯这么成功,相信蔚来、小鹏、理想都在感叹,雷军运气真好。之所以用小米和蔚小理比较,是因为这几家企业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企业创始人,是企业的灵魂人物,有绝对统治力;他们都是连续创业者,都有辉煌的过往,但又不沉湎过去,矢志创业;他们都是从其他行业杀入汽车行业,是汽车行业的新势力。

弓余侃车:小米汽车 没想到打脸来得这么快-有驾

稍微不同的是每家企业进入的有时间有先后,其中最迟的就要算小米了,而恰恰是小米来了之后刮起的旋风,估计让蔚小理都羡慕嫉妒。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一家新势力企业能够在短短的8个月销量突破10万辆。仔细分析就发现,小米汽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每一步都值得思考。

雷军的外号是雷布斯,他的偶像是乔布斯,而恰恰是偶像公司苹果用了10年时间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在汽车上,最后是铩羽而归。雷军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能做得风生水起,确实让人震惊。”(引自汽车商务网12月09日)

我至今也认为,小米汽车走的路是正确的,先从不走量的轿车进入,然后再进入利润丰厚的SUV市场,先练兵,后攻城,没毛病。

不过最近的几件事情让我对小米有了新的认识。

动不动就500万的起诉,真让人充分认识这帮资本家的劣根性。为了避免被起诉,我只能引用。

其一:

2025年3月29日,高速路上发生一起事故,一辆小米SU7遭遇碰撞后突发爆燃,火焰迅速蔓延,造成三名女大学生悲惨丧生。事故大约发生在当晚22点44分,这三名来自武汉的女大学生正前往安徽,目的是为参加次日举行的公务员考试。由于道路施工导致的高速路况变化,一辆车不慎撞击路边护栏,紧接着车头燃起熊熊大火,最终整车化为乌有。事故前夕,该车正启用着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而当驾驶员介入操控时,已无力回天……(引自“有驾”4月2日报道)

其二:

小米SU7 Ultra双风道前舱盖版(也称为“挖孔版”)从5月初开始陆续交付,但小米汽车正因为自行向SU7 Ultra推送OTA锁1500匹马力和交付给车主的碳纤维前舱盖与宣传功能不符,引发了巨大争议。这一事件也进一步促使消费者思考,当车企能够以“软件定义汽车”真正决定用户可以使用哪些功能或者突然失去哪些体验;当车企因为过度宣传造成各种问题,又该如何承担责任,以及消费者自身权益如何得到保障。在4月30日的一期用户问答中,小米汽车提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完全复刻小米SU7 Ultra原型车,采用了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2个贯穿风道,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电厂发现,这篇问答在小米汽车官方微博上已经找不到,可能已经被删除。小米SU7 Ultra双风道前舱盖版(也称为“挖孔版”)从5月初开始陆续交付,但小米汽车正因为自行向SU7 Ultra推送OTA锁1500匹马力和交付给车主的碳纤维前舱盖与宣传功能不符,引发了巨大争议。这一事件也进一步促使消费者思考,当车企能够以“软件定义汽车”真正决定用户可以使用哪些功能或者突然失去哪些体验;当车企因为过度宣传造成各种问题,又该如何承担责任,以及消费者自身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弓余侃车:小米汽车 没想到打脸来得这么快-有驾

其三:

"这是要起飞吗?"3月6日深夜,山东潍坊街头惊现 "陆地飞行器"—— 一辆小米 SU7 Ultra 在市区道路上演速度与激情,仪表盘显示 0-300km/h 加速仅用 17 秒!这段疯狂飙车视频引爆全网后,潍坊交警仅用 8 小时就将车主李某某抓获,现场查获的改装设备让特斯拉工程师都直呼 "内行"。 【速度与激情:17 秒破 300,网友:这是赛车场?】 飙车现场堪称 "现实版头文字 D": 23:15 车辆从静止开始弹射起步 23:32 仪表盘显示车速突破 300km/h 23:35 车辆蛇形穿插过三个红绿灯路口 目击者描述:"轮胎摩擦地面的火星子,比电影特效还夸张。" 更嚣张的是,车主将加速过程录屏发在车友群,配文 "SU7 Ultra 才是真超跑"。(引自“有驾”3月9日版)

其四:

2025年5月中旬,多位小米SU7车主通过社交媒体平台集中反映了一个令人困扰的质量问题——车辆大灯外框与翼子板接缝处存在明显的鼓包和翘边现象。据车主描述,这一问题在阳光直射后尤为明显,按压时能够感受到接缝处材料的上下起伏,严重影响了车辆的外观整体性和视觉质感。有车主上传的视频显示,在特定角度观察下,翘起的接缝甚至能够插入一张信用卡的厚度,这种肉眼可见的装配瑕疵在20万以上价位的新能源汽车中实属罕见。 问题特征主要表现为:大灯外框与翼子板接合部位出现不均匀缝隙;高温环境下缝隙扩大,材料边缘明显翘起;按压时能感受到材料弹性变形而非固定连接;部分车辆还伴随有轻微异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问题并非个别案例,而是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来自不同地区的多位车主都报告了类似情况。(引自新浪汽车5月17日)

对于第一件事情,我个人认为,从法律上讲,汽车企业没有任何责任,是驾驶者的疏忽放任了事故的发生,但!我们的车企有没有过度宣传过智驾?有没有让消费者产生高速可以高枕无忧误解?

对于第二件,暴露了小米高管和汽车隔了一层的尴尬。对于高性能跑车,空气动力学的优化尤为重要,跑车的强劲马力往往代表着高速行驶,而越高的速度就需要更强的稳定性,且对车辆散热有极高要求,因此空气动力学的优化主要是为了提升车身的下压力,确保车辆在高速行驶、过弯时的稳定以及满足车辆散热。从前唇进入的冷空气流经引擎盖中间的开孔,既增加了下压力,更增加发动机的散热。而散热更重要。而电机驱动的小米,哪来的散热需求?睁着眼睛说瞎话!我相信,只要是在汽车圈混过两年的,都不会说出这么无知的话,除非存心要欺骗。

对于第三件,我的感受更深。雷军是一个伟大的产品经理,他牢牢抓住了小米SU7的用户需求:年轻人,有一点小钱,买不起百万起步的保时捷、法拉利,但可以花费30--50万买一部代步车,如果还有性能,那是趋之若鹜。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小镇青年的圆梦之车。我曾经在一个10万多人的县城调查过,小米汽车的数量超过理想,而理想年销量是小米的两倍多,更何况还有10年的累积。

至于第四件,也不用展开了,几乎新势力都犯过的错误。只是希望以小米为代表的新势力汽车企业,对汽车研发、汽车制造,多一份敬畏,多一份尊重。没有扎扎实实的埋头研发,没有实实在在的技术积累,哪来的遥遥领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