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2年销冠到增速垫底!吉利做错了什么?奇瑞比亚迪的答案扎心了

当奇瑞汽车9月海外销量单月突破13.76万辆、累计93.6万辆坐稳销冠时,比亚迪正以138%的同比增速狂飙至70万辆;而吉利汽车29.6万辆的累计销量同比下滑7%,像一面镜子照出中国车企出海的残酷分化。这不是简单的销量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关于产业链掌控力、本地化深度与战略定力的生死较量——奇瑞的“基建狂魔”模式、比亚迪的“技术尖刀”打法、吉利的“单点依赖”困局,正在重新定义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的底层逻辑。

从22年销冠到增速垫底!吉利做错了什么?奇瑞比亚迪的答案扎心了-有驾

一、奇瑞的“老炮守擂”:22年销冠背后,是把中国制造业“基建能力”复制到全球

连续22年蝉联中国乘用车出口第一,奇瑞的“稳”从来不是偶然。93.6万辆的累计销量、26%的同比增速,看似不及比亚迪的138%激进,却藏着最扎实的全球化底盘:当多数车企还在“把车运出去”时,奇瑞已经完成了“在当地造好车、卖好车、服务好车”的全链条布局。

产品端的“定制化手术刀”,是奇瑞撕开海外市场的第一把钥匙。中东的高温让普通汽车空调系统频繁罢工?奇瑞直接推出“中东特供版”:发动机散热系统强化30%,空调压缩机功率提升25%,内饰面料改用耐高温阻燃材料;东南亚的高湿高盐环境腐蚀车身?奇瑞东南亚版车型采用镀锌钢板厚度增加0.2mm,底盘防腐涂层厚度达120μm,比行业标准高出20%。这种“一地一策”的定制化,不是简单的配置调整,而是对当地用户需求的“精准画像”——就像医生根据患者体质开药方,奇瑞的车在海外不是“进口商品”,而是“本地适配品”。

渠道端的“基建狂魔”打法,则让这种适配能力有了落地的根基。8大研发中心(德国慕尼黑聚焦新能源技术、巴西圣保罗主攻热带车型、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深耕冰雪性能)确保“研发跟着市场走”;覆盖俄罗斯、巴西、中东的全产业链生产基地,实现“零部件本地化率超60%”(巴西基地甚至能自产轮胎和座椅),把物流成本压缩40%以上;5300多个海外网点构成的销售服务网络,从莫斯科的4S店到迪拜的售后中心,甚至在东南亚偏远地区建了200多个“移动服务站”(配备维修车和备件库),让用户“买车放心,修车方便”。

这种“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全链条本地化,本质是把中国制造业最擅长的“基建能力”复制到了海外。别人出海是“卖产品”,奇瑞出海是“建生态”——当一个品牌在海外拥有从图纸设计到用户保养的完整能力,它就不再是“外来者”,而是“本地产业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壁垒高筑的背景下,奇瑞能连续22年稳坐销冠:它把“中国工厂”搬到了用户家门口,用本土化对抗全球化阻力。

二、比亚迪的“新贵突袭”:138%增速背后,是用新能源尖刀捅破高端市场天花板

如果说奇瑞是“稳健型选手”,比亚迪就是“激进型黑马”。70万辆累计销量、138%同比增速,尤其是在欧洲市场“干翻特斯拉”的表现(8月西班牙、法国等6国销量超特斯拉,9月德国销量3255辆同比暴增2225%),让比亚迪的出海路径显得格外“锋利”——它不是用“性价比”打市场,而是用新能源技术撕开高端市场的口子。

技术壁垒是比亚迪的“核动力”。当传统车企还在纠结燃油车出口时,比亚迪带着“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全自研优势杀向海外:刀片电池解决安全性焦虑(欧洲用户最在意的“电池起火风险”被彻底规避),DM-i混动技术适配欧洲“充电设施不完善”的过渡期需求,e平台3.0让车型续航轻松突破500公里(欧洲市场平均续航需求比国内高150公里)。这些不是“参数堆砌”,而是精准切中欧洲用户的“新能源痛点”——比如德国用户对“长续航+安全”的极致追求,比亚迪直接用“汉EV续航700公里+刀片电池针刺不起火”的组合拳拿下市场,3255辆的月销背后,是技术信任的建立。

聚焦高端市场的“压强策略”,让比亚迪避开了与奇瑞的正面厮杀。奇瑞的优势在新兴市场(俄罗斯、中东、东南亚),比亚迪则把主力放在欧洲——这个全球汽车产业的“制高点”。在英国开100家零售门店(采用“城市展厅”模式,对标特斯拉体验店),在德国建厂生产(2025年投产,本地化率将达80%),甚至自建“滚装船队”(首批6艘船可年运70万辆车,运费比外包低30%),每一步都指向“高端化+长期化”。数据不会说谎:比亚迪在欧洲的单车均价超4万欧元(约合30万人民币),比国内售价高20%,却仍能月销破万(英国市场9月销量首破万),这意味着它已经跳出“廉价标签”,进入全球汽车品牌的价值竞争赛道。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的“猛”不是昙花一现。138%的增速背后,是新能源赛道的不可逆趋势: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14%,欧洲更是超25%。当奇瑞还在燃油车与新能源“两条腿走路”(海外新能源占比约35%),比亚迪已经“all in新能源”(海外销量100%为新能源车型)。这种“押注未来”的战略,让它在增长空间上天然优于传统车企——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新能源对燃油车的替代是必然,比亚迪的增速,本质是“时代红利”与“技术准备”的共振。

三、吉利的“老兵迷茫”:7%下滑背后,是“机会主义”出海模式的致命短板

相比奇瑞的稳、比亚迪的猛,吉利29.6万辆累计销量、7%同比下滑的表现,更像一面“警示镜”。表面看,吉利将原因归咎于“东欧市场影响”(俄罗斯销量下滑明显),但深挖下去,这暴露的是“机会主义”出海模式的致命缺陷:依赖单一市场、产品结构滞后、本地化深度不足,当外部环境变化,销量便应声下跌。

单一市场依赖症,让吉利失去“抗风险能力”。数据显示,吉利海外销量中,东欧市场(尤其是俄罗斯)占比曾超40%,而该市场近年受地缘政治影响,汽车进口关税提高、供应链受阻,直接导致吉利销量“断档”。反观奇瑞,海外市场分布均匀(俄罗斯、中东、东南亚各占约20%),即使单一市场波动,整体销量仍能稳定增长;比亚迪聚焦欧洲,但欧洲各国市场均衡(德国、英国、法国销量占比均不超25%),抗风险能力更强。吉利的“押注东欧”,本质是早期“哪里好卖就去哪里”的机会主义,缺乏长期战略布局——全球化不是“找市场”,而是“建网络”,单点依赖从来都是企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产品结构滞后,让吉利错失新能源红利。当比亚迪100%新能源出海、奇瑞新能源占比35%时,吉利海外销量中,燃油车占比仍超60%(主要是缤越、博越等燃油车型)。而东欧、南美等传统优势市场,近年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俄罗斯新能源渗透率从2022年的1%升至2024年的5%),吉利却未能及时推出适配车型,导致“老产品卖不动,新产品接不上”。更关键的是,吉利的新能源车型(如极氪001)海外定价偏高(欧洲起售价5.99万欧元,比比亚迪汉EV贵2万欧元),又缺乏比亚迪的技术故事和奇瑞的本地化口碑,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本地化深度不足,让吉利沦为“贸易商”而非“全球化企业”。与奇瑞的“8大研发中心+全产业链基地”、比亚迪的“自建船队+欧洲工厂”不同,吉利海外布局仍以“KD组装”(散件进口组装)为主,本地化生产比例不足30%,研发、供应链、渠道仍依赖国内输出。这种“轻资产模式”看似降低成本,实则失去对市场的掌控力——当关税上涨、物流受阻,KD组装的成本优势瞬间消失;当用户需求变化,没有本地研发中心的吉利,产品迭代速度远慢于竞争对手。

吉利的困局,不是个案,而是早期中国车企出海的缩影:依赖价格优势、单一市场、贸易出口,缺乏对产业链的深度掌控。当全球化进入“深水区”,这种“浅尝辄止”的模式必然被淘汰——奇瑞和比亚迪的成功,恰恰证明了“重资产投入+本地化深耕”才是全球化的唯一通行证。

四、全球化2.0时代:中国车企拼的不是销量,是产业链战争的“铁三角”

奇瑞的93.6万、比亚迪的70万、吉利的29.6万,三组数据撕开的,是中国车企出海的“代际差”:从1.0时代的“卖产品”,到2.0时代的“建生态”,竞争维度早已从“销量比拼”升级为“产业链战争”。这场战争的核心,是“基建+技术+本地化”的铁三角——三者缺一,便会陷入奇瑞的“增长瓶颈”、比亚迪的“规模焦虑”或吉利的“生存危机”。

基建能力是全球化的“底盘”。奇瑞的5300个网点、8大研发中心,比亚迪的自建船队、欧洲工厂,本质是把中国制造业的“全产业链优势”复制到海外。汽车不是手机,它需要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售后的全链条支撑,没有“基建狂魔”式的投入,就不可能在海外市场扎根。

技术壁垒是全球化的“尖刀”。比亚迪的三电系统、奇瑞的定制化技术,证明“低价走量”的时代已经过去。全球用户愿意为技术买单(比亚迪欧洲高价热销),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跳出“价格战泥潭”,进入高附加值市场。

本地化深度是全球化的“护城河”。从产品定制(奇瑞的中东版、东南亚版)到生产研发本地化(奇瑞巴西基地、比亚迪德国工厂),再到渠道服务下沉(5300个网点、移动服务站),本地化不是“入乡随俗”,而是“成为本地人”——只有让用户感受到“这是我们的品牌”,才能真正赢得市场。

中国车企的出海,从来不是简单的“走出去”,而是代表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名片”。奇瑞的稳、比亚迪的猛、吉利的困,都是这场征程中的必经之路。未来,随着更多车企加入战局(长安46.53万、长城33.4万的增速已显锋芒),竞争会更激烈,但也会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真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品牌强国”。毕竟,能在全球市场活下去的,从来不是运气最好的,而是准备最充分的——这,或许就是奇瑞、比亚迪与吉利给所有中国车企的终极启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