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为何用油发电?工程师揭秘:燃油车真正强大的是汽油

这年头,汽车圈总有那么些声音,喜欢给新事物贴标签,尤其是一提到“增程式电动车”,立马就有人跳出来说:“这不就是个‘缝合怪’嘛!烧油再发电,再用电驱动,这操作,不是多此一举是什么?”

听着这话,是不是有点熟悉?

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刚出来时,有人说那是“智商税”,平板电脑是“放大版的MP3”。

增程式为何用油发电?工程师揭秘:燃油车真正强大的是汽油-有驾

总有些人,活在自己的认知惯性里,对新鲜事物充满怀疑。

不过,咱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增程式到底是不是“瞎折腾”,还是说,咱压根没看懂它背后的“苦衷”和“巧思”。

发动机的“迟暮”与电机的“新生”

咱们先聊聊那发动机。

您想想,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现在,这发动机能把汽油里的热量转化成动力的效率,增长得有多缓慢?

从最初的30%出头,到如今的40%上下,这看似微小的进步,背后却是无数工程师的“心血”。

但您以为这40%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

那是在实验室那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环境下跑出来的。

真到了咱们日常开车的市区里,尤其赶上堵车,那效率可能就跌到20%,甚至10%都摸不到。

这就像您请了个“高薪保姆”,结果她干活的时候却磨磨蹭蹭,效率低下,您看着,心里能不着急吗?

再看看纯电动的电机,那效率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

它们基本上都能保持在95%以上,而且这效率还不怎么受温度和负载的影响,稳得一批。

这效率的差距,如同“东海之阔,非长江之流可比”。

您再想想那变速箱,它其实就是为了弥补发动机扭矩输出不稳定的“短板”,结果反而进一步拖累了效率。

所以说,燃油车这么多年,发动机和变速箱“捆绑销售”,这背后,也是它们相互制约的无奈。

增程式为何用油发电?工程师揭秘:燃油车真正强大的是汽油-有驾

电池的“短板”与汽油的“能量之源”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电动车还需要内燃机?

原因很简单,就是电池这“小身板”还没能独当一面。

您知道一升汽油能储存多少能量吗?

差不多相当于9度电。

再看看现在主流的锂电池,每公斤的能量密度,也就150到180瓦时。

就算按体积算,汽油的能量密度优势也相当明显。

这就像“杯水车薪”,难以满足长途奔袭的渴望。

更别提充电速度了。

给油箱加满油,三分钟就能跑几百公里;可您要是给电池充满电,怎么也得半个钟头起步吧?

这等待的时间,足以让您读完一首小诗,或者思考“人生几何”。

当然,未来也许会有固态电池来解决这些问题,但现在,还只是个“画饼充饥”。

所以,车企们只能选择一个“折中”的方案,用烧油的方式来发电,弥补电池的“短板”。

您真以为增程式是“多此一举”?

那您就错了,它其实是目前阶段,最贴近现实的选择。

增程式为何用油发电?工程师揭秘:燃油车真正强大的是汽油-有驾

正如古人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说到底,燃油车之所以能深入人心,靠的不是那台发动机有多么“高深莫测”,而是那汽油本身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汽油的能量密度,才是它最核心的优势,如同“滴水穿石”,在于其内在的能量。

在充电网络还不算完善的情况下,纯电动车在补能上的劣势,是客观存在的。

近几年插电混动和增程式销量之所以能“扶摇直上”,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解决了大家对电池“不够好”的担忧。

在增程式车型里,发动机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发电工具”,它的作用,跟咱们熟悉的充电桩差不多,都是为了给电池“续命”。

等到未来,电池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能量密度更高,充电也更方便快捷,那时候,这种“发动机+电机”的组合,或许才会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

理性购车,从“心”出发

眼下,咱们买车,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来定。

如果您平时用车场景主要是在市区,来回距离不远,那增程式车型,或者说纯电动车型,都能满足您的需求,让您在城市穿梭时,感受到那份静谧与平顺。

但如果您经常需要跑长途,对续航里程有较高要求,那增程式的“油电结合”方案,无疑会给您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安心,让您在旅途中,少了“续航焦虑”,多了几分从容。

技术路线的最终走向,总是由“实际应用场景”来决定的,而不是靠谁的理论说得更动听。

正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再美,不如实践来得实在。

所以,您觉得呢?

这增程式,是“创新”还是“妥协”?

这就像您在选择出行方式,是愿意为了环保,偶尔忍受一下充电的等待,还是更看重加油的快捷便利?

这事儿,您怎么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