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浓,头顶的路灯一如既往地守望着归途。网约车司机陈师傅又一次下意识地按下“拒单”——这是一单11公里的长途订单。方向盘微微颤动,导航屏上跳跃着数字,一旁的账本却沉默地诉说着现实。陈师傅最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拒掉一单长途,心里就默念:长得漂亮,挣得不多。
如果你也坐在驾驶座,面对林立的订单,你会接还是拒?这并不是胆怯,更不是懒惰。对许多司机来说,那个红色的“抢单”键已成了谁压榨得更狠,谁能苟得更久的心理博弈。这是个技术活儿,也像赌博,但庄家永远不是司机。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在广州,12公里和8公里的单子,1.6小时,只挣29.2元——拼命刷下来,时薪18块出头。纵使拼命,也不过是咖啡的价格,汗水的成本。而一单1.7公里的起步价,却能轻松入账11块多。有经验的司机都清楚,短单比长单香,挣钱快,空跑少,油耗省。“长单性价比太差了。”这是行内人的共识,哪怕你开车技术再好、沟通能力再牛,运价体系早已把每公里做了算数题——而题主留着小数点折磨人。
全国行情同样不乐观。大城市有“光鲜”外衣,其实司机们靠订单填饱肚子已不如从前。2024年7月广州日均单量不过12.66单,日均营收也只有348元左右。深圳的高峰期,每公里1.6元,看着有盼头,实际到手仅45元/30公里。成都则更冷静,1.1元每公里,两杯奶茶的钱一脚油门就烧了个干净。郑州甚至跌破1元大关,订单低至0.74元每公里。平台的算法精准得让人怀疑人生,司机只剩下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焦虑。
更有意思——或者说更让人费解的,是平台抽成这个“隐形队友”。滴滴的平均抽成是14%,高德有自己的盘算,T3则多层抽佣,最后到司机手里只剩下“台面上的一口汤”。有时候平台规则动态如迷宫,比刑侦案还让人头大:司机的辛苦,在金字塔底层填个空白,平台的利润才是方程里的解。消费互联网的逻辑很讲义气,只不过义气归平台,司机归孤独。
于是,老司机们练出了新技能——多平台接单。有的注册三家、五家平台同时在线,仿佛在打多线程,网约车成了“矩阵人生”:跳平台、拼速度、抢效率。一天996流水,你以为是数字游戏,实际是对平台算法和人性的双重严刑拷打。这套操作有点像刑侦中的“排查比对”,只不过,这里不是抓凶手,是抓一口能糊住饭的活。
成本呢?作为职业习惯,我喜欢做成本核算,哪怕有时也想摔掉笔。用电车的话,四天不到80元电费,毛利润一千一百。看着不错?别忘了油车遇上堵车开空调,一公里就是1块。于是,现在的现实是:油耗赶上单价,时间赶上青春。出租车师傅们的“算命生涯”,每一天都在和平台和油价打扑克牌。临牌司机们视短单如命,但短单也不会永远让人翻身。
优质订单呢?也是稀有动物。一小时来一单20公里,能拿下52元——这已经是跑车界的“海南夜市”。但现实中,你大概率只能碰到一批起步价单,顶多攒下36元/小时。老司机们总结出的跑单地图,是景区、郊区、车站,但都得靠天时地利,节假日才会出奇迹。所以,跑网约车还能成就人生吗?这问题大概比民法典还难回答。
行业渠道也在“自律”——云南要公示定价,平台抽成不得高于总部的最高比例。说起来是好事,做起来就像“交规宣传月”,司机都看热闹,真变天还得靠时间。哈啰打车说自己专攻中长途,平均订单能做到12公里,还能让司机时薪涨50%。看好这承诺的兄弟,自觉加鸡腿;不信的司机,还是多上一家平台。
低价策略背后,是服务质量的隐忧。贵阳一个月投诉97宗,光一家平台占88%。司机挣不到钱,顾不上服务;乘客省了运费,却得到“拼车体验”;平台还在低价高投诉之间跳踢踏舞。有时候会觉得:没人对这场注定亏钱的买卖抱太大希望,大家只是各取所需、各奔前程。
说到底,网约车司机不是英雄,也不是受害者。他们是在一个不断变化、时常“去人性化”的算法系统里试图活得体面的人。运价在跌、抽成在涨、成本在涨、优质单在躲猫猫——每一笔账都指向一个问题:“还要干多久?还有什么出路?”
这样困惑,不只是司机的。平台在找变革,乘客在要便宜,监管在求平衡,这三角恋注定不易收场。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听过一句话:世上最稳定的职业,是天天在不稳定里找平衡。
眼下的长单困境,没有绝对答案。你是司机,会怎么选?你是平台,会怎么做?你是乘客,又在乎过谁的挣扎?这场涉及城市、算法和人的游戏,最终考验的,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面对不确定时的选择能力。
你会怎么选?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