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特斯拉的诉讼风波在汽车行业和消费者群体中掀起轩然大波。据路透社报道,特斯拉面临一桩拟议中的集体诉讼,指控其通过故意调快电动汽车里程表读数,使车辆更快达到保修期限上限,从而规避维修责任。这一指控若成立,将直接动摇消费者对智能电动汽车数据透明度的信任基础。
指控核心:里程表“加速”与保修边界的灰色操作
起诉书显示,原告加州金融分析师尼瑞·辛顿(Nyree Hinton)发现,其特斯拉车辆实际行驶里程与系统记录存在显著差异。例如,一次短途通勤后,里程表读数增幅远超实际距离,类似情况在多位车主中重复出现。法律团队认为,这种系统性偏差可能导致车辆提前数月甚至一年触发保修过期条件——以特斯拉标准保修政策为例,动力总成保修期为8年或16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细微的里程差异足以让车企节省巨额维修成本。
技术争议:软件算法还是人为干预?
特斯拉的里程计算依赖复杂的车载传感器和软件算法。支持指控的专家指出,传统机械式里程表几乎无法篡改,但电动汽车的数字化架构使得数据修改成为技术可能。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调整可能被包装为“系统优化”——例如以“提升电池效率”为由的OTA(空中升级)中嵌入代码变更。特斯拉目前未公开回应该指控,但行业观察人士提醒,若企业拥有对关键数据的绝对控制权,缺乏第三方监管,消费者将处于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劣势。
消费者困境:当数据成为“黑箱”
对于车主而言,里程表不仅是保修凭证,更是二手车残值评估的核心指标。一位洛杉矶车主在诉讼中称,其Model 3因异常里程数据导致二手车报价降低近5000美元。这种现象被比喻为“隐形税”——消费者既无法验证数据真实性,又不得不承担由此衍生的财务损失。更讽刺的是,特斯拉一直以“颠覆传统汽车行业”自居,但此次争议却暴露了其可能沿用传统车企曾饱受诟病的“保修规避”套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