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高管怒斥行业垄断!华为宁德时代操控汽车定价,谁在裸泳?

最近,汽车圈里流传着一个说法,据说是在一个很重要的行业大会上,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的中国区负责人吴永桥,当着所有同行的面,说了一句非常直接的大实话。

他说,现在中国的汽车行业里,真正能说了算、能自己定价格的,其实就两家公司,一个是华为,另一个是宁德时代。

除了他们俩,包括博世自己在内的所有供应商,基本上都在拼价格,谁的价格低谁就能拿到订单,日子过得都很紧张。

博士高管怒斥行业垄断!华为宁德时代操控汽车定价,谁在裸泳?-有驾

这句话就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立刻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很多人听了之后心里五味杂陈,因为这番话虽然听着刺耳,但却说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行业真相。

我们平时买车,看到的是各种品牌、各种炫酷的车型,但很少有人会去想,一辆车的价格到底是怎么定下来的?

这背后,是一场围绕着技术和供应链的无声战争,而吴永得这番话,恰好揭开了这场战争的冰山一角。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华为和宁德时代这两家公司,能有这么大的话语权呢?

我们得把汽车这个复杂的机器拆开来看。

现在的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智能汽车,最重要的无非是两个部分:一个是让车子跑起来的“心脏”,也就是动力电池;另一个是让车子变聪明的“大脑”,也就是智能驾驶系统。

巧的是,宁德时代和华为,就分别卡住了这两个最关键的命脉。

先说宁德时代。

它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份额常年排在第一,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电池大王”。

博士高管怒斥行业垄断!华为宁德时代操控汽车定价,谁在裸泳?-有驾

对于很多汽车厂家来说,用上宁德时代的最新电池,本身就是一种产品力的宣传。

比如他们推出的麒麟电池,续航里程长、充电速度快、安全性又高,很多高端电动车都抢着要用。

当一个产品成为市场上的“硬通货”时,它的定价权自然就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更厉害的是,宁德时代不只是简单地生产电芯,它还在不断推出新的电池结构技术,比如CTP技术,就是把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里,省去了很多中间模块,这样一来,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成本也可能更低。

它通过制定这些技术标准,让整个行业都得跟着它的节奏走。

这就好比它不仅卖给你面粉,还把烤面包的烤箱和配方都给你规定好了,你想做面包,就得用它的这套东西。

根据公开的财务数据显示,即便在全行业都在降价的背景下,宁德时代的毛利率依然能保持在22%以上,这在制造业里是非常惊人的,足以说明其强大的议价能力。

再来看华为。

华为自己虽然反复强调不造车,但它提供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已经成了很多车企追捧的“香饽饽”。

现在大家买车,越来越看重车子够不够智能,能不能自动泊车,能不能在高速上自动跟车、变道。

博士高管怒斥行业垄断!华为宁德时代操控汽车定价,谁在裸泳?-有驾

华为的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恰好就是目前市场上公认的第一梯队产品。

对于想要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形象的车企来说,车上贴一个“HUAWEI Inside”的标志,就好像给这辆车加上了技术光环。

想要这个光环,就得付出相应的代价。

据说,一套华为的高阶智驾系统,成本就好几万块,而且它还在不断地迭代升级,每更新一代,车企的采购成本就要跟着上涨一大截。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了,更像是在交一种“技术服务费”或者“品牌授权费”。

华为凭借着在通信和软件算法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成功地在汽车行业开辟了一个高利润的新战场。

当华为和宁德时代牢牢占据了“大脑”和“心脏”这两个制高点后,其他的玩家就显得有些被动了。

我们来看看那些我们熟知的汽车品牌,它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

就拿比亚迪来说,它现在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冠军,自家的刀片电池技术也非常厉害,可以说在电池领域,它是有能力和宁德时代掰手腕的。

但即便强如比亚迪,也并非高枕无忧。

在更高端的智能驾驶领域,尤其是在核心的芯片和顶尖算法上,它与华为相比还有一定的追赶空间。

博士高管怒斥行业垄断!华为宁德时代操控汽车定价,谁在裸泳?-有驾

比如,它的一些高端车型,智能座舱芯片依然需要向美国的高通公司采购。

所以,比亚迪虽然在整车和电池上很强势,但在汽车的“智能化”这个维度上,还没有完全掌握所有核心技术,也就无法完全摆脱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

国际巨头特斯拉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马斯克一直想把所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什么都要自研。

他曾经雄心勃勃地要自产4680电池,希望借此摆脱对宁德时代等电池供应商的依赖。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4680电池的量产过程遇到了很多困难,产能迟迟上不来,最后还是不得不继续向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采购电池。

这恰恰说明,中国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供应链优势已经非常强大,强大到连特斯拉这样的全球领头羊都无法轻易绕开。

对于那些传统的汽车零部件巨头,比如博世、大陆集团等,它们面临的挑战就更大了。

在燃油车时代,它们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发动机的电喷系统、车身的稳定系统等等,都是它们的核心地盘。

但进入新能源时代,汽车的价值核心发生了转移,它们原有的优势正在被削弱。

博士高管怒斥行业垄断!华为宁德时代操控汽车定价,谁在裸泳?-有驾

比如博世引以为傲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过去是高利润产品,现在为了和中国的竞争对手抢市场,价格不得不一降再降,据说降幅甚至超过了30%。

利润变得像刀片一样薄,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下一代更前沿的技术研发中,长此以往,就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这种局面,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们买车的成本。

当我们花二三十万买一辆智能电动车时,这笔钱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并不是付给了车壳、沙发、轮子,而是付给了那块看不见的电池,和那套摸不着的智能驾驶软件。

而这部分核心部件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宁德时代和华为这样的公司决定的。

当然,从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这其实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过去几十年,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一直在追赶,很多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我们只能做一些组装和配套的工作,赚点辛苦钱。

而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条全新的赛道上,我们国家涌现出了像宁德时代和华为这样的领军企业,它们不仅在国内市场掌握了话语权,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

这无疑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它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转变。

虽然行业内部的竞争非常激烈,甚至有些残酷,但这或许也是一个产业走向成熟、走向强大的必经之路。

博世高管的那句感慨,既是对当前压力的诉说,也是对新时代行业格局的一种无奈确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