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在等主机厂放大招,结果这两天市场就突然多出个新秀——ADV150的国内版本,也算是咱们这个150级别踏板中算翻身的一股力量。据说,去年在印度这款车就火得不行,现在终于在国内露面了。那天在修理厂门口碰到个开着价格比我还低的朋友,他嘴里一直碎碎念:这个新ADV150还挺猛的,暗示里还说出个搞笑比NS150GX贵点,我心想,哎,这价格折腾得比我换手机还难懂。
其实从市场调研看,150cc的踏板车,销量大概在10万台左右(估算,样本少),而且大部分是在城市通勤,几乎没有什么狂野骑行需求。这次的新ADV,价格,估算在1.7万到1.9万(体感,不确定性大),不用交购置税?嗯,这的确让许多预算有限的用户心里有点小期待。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新车的某个角度——后轮侧拍,轮辋大得惊人,差点以为又要走暴走型路线了。实际上它的底盘,也就和NS150GX差不多,165mm的离地间隙,够应付城市小的不平整。与其说它越野,不如说城市适应者。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究竟它的冒险的外观设计,是强行表现越野气质,还是纯粹为了吸引颜值党?这个也不好说,毕竟在配置上,除了看着够硬派的外壳,实际性能还得打个折扣。比起ADV350的硬派差距,估计这车在底盘、悬挂方面,还是跟一张城市家用节奏关系密切。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如五羊本田PCX160——它的油管线条更圆润,更偏都市精致风。这个ADV,刚一看就是硬核外表,但桥段其实是心里还是想乖巧。是不是心太软,就算外壳再硬,底子还是差点?我在想。
供应链就像烹饪用的辅料一样,原料的精细度影响最后的味道。用生活比喻,可能就是采用了压缩成本的调料,搞到最后味道还不够浓。比如发动机的零件,可能就是拼拼凑凑,一块一块焊进去,平时骑骑,省心?倒是省了不少麻烦,但性能稳定?我觉得还是看调校,按理说,国产件和合资零件的差别很难完全用肉眼看出。
对了,问一句,既然有人说ESP+是国产件魔改,开个玩笑,那这个ESP+到底值不值?我可能也没细想透,但猜测它大概就是给车加了个点缀,实际效果未必掏出真功夫。某修理工说:你说本田这发动机,归根结底还是省油耐操,别动太多心思。也有人调侃:要是真的敢把发动机管控做得差点儿,也没人会买。
讲一嘴车内的配置——全液晶仪表,界面看起来清爽,晚上骑车不用怕看不到信息。而USB快充,那个真方便,手机没电就觉得死了一样。但我也在考虑:车里面除了走马灯似的灯光,还能有啥惊喜?
我对这车的看法,还是觉得外形挺大方,内部没有想象中的高端配置。比如刹车部分,双碟+ABS说得漂亮,但高端品牌卡钳和避震多少会给成本拖后腿?大概率上,这车的调校也不会走Extreme,更多是让人骑着舒服、少出毛病。
价格弹性一调,谁知道市场反应会不会炸锅呢?比方说,价格超过1.6万,可能就会割裂那些想低成本,想养车的人群……(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有人觉得要不然就买个标致211,摆个样?反正争论也不少。
最让我纠结的,是这车到底是不是给我们普通人,设计的最理想的那个。
我还想到一点:在计划中,CVT系统——就是那种无级变速,其实和自行车变速一样,靠转变齿轮比在瞬间换挡,像踩油门踩刹车那么方便,日常用起来真没啥压力,但反正制造成本大折扣,难不成某些厂家就老实了?可能吧。也有个猜测:他们会不会为了差异化,用点不太一样的变速策略?(不细想,不然容易卡壳)
有个疑问也挺突然:这车的越野属性,到底是放在牌面上的卖点,还是只是装样子?
说到最后嘛,骑行中最喜欢的,其实还是那种微妙的小细节。正尽情驶在街角的灯光下,手感刚刚好,座椅宽敞,放个小包,感觉刚刚好。一辆车是不是用得舒服,很多时候就是那一点点细节在支撑。
想了想,是不是很多人买车,磕磕绊绊到还是被那点心头的小软肋牵着走?骑完觉得能用,能骑,那就值了。但也有人看着贵,心里不平衡——和这辆车一样,价格和配置就像一场心理战。
到底最终定价会在什么位置?我猜,含税整个真香价会不会卡在那个18xx,让人觉得还行?还是甩出惊喜到17xxx,让人心一块儿呢?这些问题,就像我在车里听到的那个切割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说清楚。
最终,站在我看车的角度,最触动我的是——这车最核心,还是用心划出的一点点。它就像街角那个小铺,平凡中带点惊喜。你会忍不住会想:它到底能陪我走多久?可这多久,也许只在下一次快门按下那一瞬间。
你说,下一次走在街上,这个ADV150会带给我多少新发现?还是会让我像那条折返的脚印——留下点痕迹,然后继续向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