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新规实施仅30天!全国门店为何只见旧车清仓?不见新国标车上架
新国标倒计时,30天。
市场却异常安静。门店里堆满旧车。促销横幅刺眼地红着。“清仓大甩卖!”“最后三天!”喊得震天响。可你想买辆新车?全新的,符合标准的?抱歉,没有。货架空着。展台空着。整个行业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为什么?
4个品牌,14款车型,拿到了入场券。雅迪、爱玛、台铃、绿源——名字你都熟。它们本可以率先开售。掀起第一波浪潮。抢占先机。赢下口碑。但它们……按兵不动。
是技术没准备好吗?
不。检测通过了。防火阻燃?达标。充电保护?达标。涉水安全?北斗定位?统统达标。流程走完了。证书拿到了。车子能造出来。也能上路。
那卡在哪儿?
成本。赤裸裸的成本。新国标不是小修小补。近200项修改。每一条都在往车上加东西。加料。加工艺。加安全。车架要更结实。线束要阻燃。刹车要更强。电池要智能管理。这些……都要钱。
一辆车,成本上涨多少?
没人明说。但业内估算,普遍增加15%到25%。这意味着什么?原本2000块的车,现在可能要卖到2300甚至2500。消费者会接受吗?街头巷尾,骑电动车的大爷大妈,对价格太敏感了。涨一百,犹豫;涨两百,转身就走。
谁敢第一个涨价?
这就是困局。谁都想当“最后一个”定价的品牌。而不是“第一个”。第一个定高价?背锅。流失客户。第二个呢?可以对标,还能显得“良心”。第三个?第四个?直接抄作业。
于是……集体沉默。观望。等待。看谁先扛不住。
这叫“价格锚定”效应。第一个出价的,就成了市场的参照物。后面的都能以此为据,或高或低,游刃有余。而第一个?成了靶子。压力全在它身上。
品牌们,精着呢。
可经销商怎么办?他们仓库里,还压着成山的旧国标车。这些车,还能卖到12月1日。三个月。120天。是清仓的最后窗口。
厂家这时候推新?等于亲手宣判旧车“死刑”。门店里的旧车立马滞销。老板们急了:“你让我怎么活?”库存变废铁。资金回不来。小店可能直接关门。
所以……厂家必须等。
给经销商喘息的时间。让他们先把旧车卖完。把钱拿回来。再进新车,才顺畅。这是共生关系。唇亡齿寒。
你看那些促销广告。低价。再低价。旧车便宜得离谱。为什么?清库存啊。越晚卖,越难卖。不如狠砍一刀,回笼资金。
而新车型……静静躺在工厂。等着那一天。
9月1日已过。生产端切换了。旧国标不能再产。但销售端……还有缓冲期。到12月1日。这段时间,是留给市场的“软着陆”。
可问题是——60多款车还在认证路上。排队等检测。流程严格。耗时漫长。一个环节卡住,就得重来。14款?太少。撑不起整个市场。
消费者呢?
你在店里转一圈。想买辆合规的新车。买不到。问店员。答:“快了,快了。”什么时候?不知道。价格?更不知道。
焦虑吗?
当然。政策落地了。标准更新了。可市场上,无缝衔接?没有。断档了。我们站在过渡期的裂缝上。一边是即将作废的旧车,一边是迟迟不来的“未来”。
这合理吗?
或许吧。产业转型,哪有那么丝滑。认证体系跟不上发布节奏。企业博弈,不愿做“出头鸟”。渠道利益,需要时间消化。层层叠加,就成了今天的局面。
但用户不该承担全部代价。
我们想要安全。想要规范。支持升级。可我们也希望——信息透明。供应及时。选择明确。
现在呢?像在等一场雨。云厚了。雷响了。雨……还没落下来。
厂家在等什么?等友商先动。等市场发话。等消费者憋不住了,主动问“新国标车呢?”——那时再推,顺势而为。
高明吗?也许。冷血吗?也挺。
一个小细节:已通过认证的14款车,都是什么类型?大多是中高端。普通老百姓最常买的平价代步款?很少。为什么?低端车利润薄。成本一涨,更难定价。风险更大。干脆先放一放。
所以,真正的大众市场,还在冰封。
你我在等的,不只是一辆车。是一个信号。一个态度。一个“新时代”真的来了的证明。
别让期待,变成失望。
30天后,新规生效。路上还能骑旧车。但心理上呢?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新标准?
而厂商……你们准备好了吗?
别忘了。消费者的眼睛。一直睁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