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烧烤摊烟雾缭绕,人群里有人一边啃着鸡翅一边嚷着“终于有一款华为系的车,老百姓能掏得出钱了”,那声音把周围聊天的大妈和遛狗的大叔都吸引住了,像是打了鸡血的抛锚话题,谁都想凑热闹。
事情的核儿很直白,华为主导的鸿蒙智行系里,新牌子“尚界”把首款尚界H5定了预售价16.98万元,市场实际成交价接近15万元,上市时间定在9月23号,这价格线一下把原本觉得高不可攀的“问界”S7、M5那套22.98万撂在一边,老百姓听着像吃到白菜价的喜讯,但细看你会发现,这事儿不只是一条促销,它把行业旧病新症都暴露在阳光下。
回头说来,当年鸿蒙智行刚出来那会儿,讲的是科技信仰,拍着胸脯说“智能驾驶、激光雷达、生态互联”,很多人掏腰包不是只看价钱,是看未来感,媒体和粉丝把它当成“换挡式革命”,那阵子销量和口碑像开了挂,厂方也顺着信仰路子上了很多配置和溢价,车企内部那阵子的人还在年会上互相吹捧“我们是行业领头羊”,工程师们也真愿意熬夜调激光雷达算法,大家都信着能靠科技把顾客圈住。
但现在的场景变了,尚界H5把价格拉低到15万左右,外头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把高端货民众化吗”,可内部员工在微信群里已经开始抱怨了,售后人员说“配置表上一长串ADS、激光雷达、4D毫米波,但Max车型才配192线激光雷达,Pro是ADS基础版,别看名字酷,实际差得远”,渠道经理在群里回怼“这价位我们还能赚多少,选装项一堆,客户还抱怨20英寸轮毂要额外加钱”,员工的吐槽像两股水流冲在一起,既有对品牌战略的无奈,也有对利润压力的怨言。
市场端的声音更热闹,车主群和微博下的评论把这事儿当段子来整,网友们一边说“老华终于放下身段,普通人也能买到带华为标签的车了”,一边又玩梗说“买个华为车不如买个华为手机充电宝”,还有人点名数据把事儿嚼碎了,比如尚界H5长4780毫米,宽1910毫米,高1664毫米,轴距2840毫米,纯电版有64.6千瓦时和80千瓦时电池,续航从525公里到655公里不等,增程版的WLTC综合油耗是0.62升每百公里,亏电油耗是5.19升每百公里,这些数字给消费者提供了参考,也给反对者当了弹药。
行业内部的矛盾被这种价格战进一步放大,早年的“信仰式玩法”是把激光雷达、整套ADS系统当成卖点,消费者买的是未来体验,厂方也敢在成本上投入,结果现在市场逼着他们做两套账——一套高配供给小众用户,一套低价版本让更多人买单,尚界H5的产品分层就显得很政治,Max和Pro的配置分化明显,标价和选装项的策略像是把客户分成了能交钱的和只能望而却步的两拨人。
这里还有政策的影子在晃,最近《价格法修正草案》在业内传得凶,监管层在讨论规范价格欺诈和捆绑销售,地方媒体和律师也在放话“上头要管”,但现实是,厂商在市场端继续玩花样,像是用起售价吸睛,再靠选装和高配割韭菜,这种做法在法律条文还没完全落地前,既合规又能灵活变通,行业观察员在电话采访里干脆地说“监管会跟进,但偏慢,企业日子短期内还是按市场节奏走”。
谈到用户痛点,老百姓关心的很现实,买车后才发现不少配置是选装,想要更高级的ADAS就得掏钱升级,续航和电池选择也让人头疼,像是增程版标着32.6千瓦时电池、工信部纯电181公里,但CLTC显示综合续航1360公里,这两个数据放在同一张宣传单上让人怀疑标准,消费者微信群里有人抱怨“宣传和实测差距大”,也有人在二手车论坛里算账说“这车未来保值如何,选装了激光雷达的车是不是更值钱”,这些生活化的担忧在街头巷尾被反复讨论。
车企和经销商之间的争吵也活像菜市场掰扯价钱,一边是厂方要求维护品牌形象和配置标准,另一边是经销商要快速出货、搞促销以回笼资金,尚界H5预售价和实际成交价的落差正是这一矛盾的产物,经销商在内部文件里被要求“把握终端补贴节奏”,业务员在朋友圈发的那张销售计划表上写着一堆折扣策略,员工看了直呼“这就是让利表演”,而消费者看到了降价后的实惠开心得像捡到便宜货。
媒体和行业分析师把这波现象上纲上线地解读成“从信仰到资本妥协”,但普通人的生活逻辑更简单——能用最少的钱买到暴露的科技标签,能少担心充电、续航和油耗,这就是现实的吸引力,街坊邻居在小区门口讨论最多的问题是“这车坐着舒服不,后排空间够不够,真能省油吗”,这些问题比什么技术路线图更顶用。
最后给普通人留条活路,买车前先把关键数字记清楚——标配是什么、哪个版本有激光雷达、续航数据按照哪个工况给出,现实里多做三次试驾,多问清楚选装价格和保修政策,别被宣传页上的大字眼晃着眼,签合同前务必把所有口头承诺写进购车合同,遇到价格或配置争议,要把销售单据保存好并咨询消费者协会,走法律程序总比搭上后悔便车强。
这一出还在继续,尚界H5只是个样板,行业的分层和价格游戏会持续上演,街头巷尾的议论会继续热闹,买车的人要比看热闹的人更机灵才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