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转型阵痛!李想破局增长困局

理想汽车的转折之路

2025年,理想汽车的发展之路可以说是充满了转折和波折。年初的时候销量一路下滑,接着在半年内,销售和服务体系进行了三次大调整。后来还公开表态“不学华为”,重新走回自己的管理路线。到了年底,靠着理想i6的热度,总算缓了一口气。

从一开始的“模仿”到后来的“自己找路”,这不仅是理想汽车的战略转变,也反映出新势力车企在扩张过程中普遍遇到的挑战和困境。

理想转型阵痛!李想破局增长困局-有驾

全面学习华为

故事的起点,其实是理想汽车对华为的一次“全面学习”。2022年,问界M7突然杀出来,狠狠地给了理想ONE一记重拳。那一年8月,理想ONE的销量同比下滑了51.5%,李想当时直接说:“根本没还手之力。”

也就是在这一年,理想在雁栖湖的战略会议上定下了方向:全面向华为学习,从产品开发流程IPD,到组织架构的矩阵式管理,甚至不惜引进多位华为背景的高管。

到了2023年,曾经在华为待过的邹良军被派去负责销售和服务体系的改革,他直接把华为的那一套“高投入、高压力、高激励”的打法搬了过来。比如,每周都要复盘销量,按“问界压制比”来考核各个区域,销售提成也跟阶梯目标挂钩,甚至连手机行业那种“按天看库存”的逻辑,也被用到了汽车行业。

这套打法一开始还真管用。2023年,理想全年交付量超过了37.6万辆,营收突破了1200亿元,成了全球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李想那时候虽然发了一条“承认自己是游击队小菜鸟”的微博,但脸上的骄傲是藏不住的。

表面增长下的隐患

表面上看,公司还在增长,但问题早就埋下了。最明显的是,一线销售人员最先感受到了变化: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直营体系里就开始出现返佣乱套的情况,上海、北京的销售在小红书上发帖比价,二网经销商趁机赚差价;为了冲销量,假试驾成了常态,有销售实话实说:“让亲戚朋友来凑数,一个店哪来40组真实的试驾客户?”

到了2024年,邹良军把零售和交付合并考核,交车流程从原来的一个小时压缩到20分钟,仪式感几乎被砍得只剩验车这一步,有销售无奈吐槽:“现在是把理想当比亚迪卖,品牌调性都丢了。”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只学表面,不学本质”——理想把OKR改成华为的PBC绩效模式,结果员工只是当成“交作业”;引入了IPD流程,却没解决集权管理跟系统协作之间的矛盾,有前员工就吐槽:“流程变成了推卸责任的借口,想拿展车还要层层审批。”

理想汽车转型遇挫

2024年,理想汽车原本想走“华为化”的路子,结果彻底碰了壁。年初推出的首款纯电车型MEGA一上市就不太顺利,首月卖了3229台,第二个月直接掉到1149台。李想在内部信里也承认,他们之前太盯着竞争对手了,反而忽略了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后来,“问界压制比”也不灵了,问界M9一个月能卖出1.5万台,而理想L9才卖6000到8000台左右。增程市场越来越热闹,零跑靠着“平替”策略成了第二个盈利的新势力品牌,小鹏、极氪也开始往这个赛道挤。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理想搞了个“矩阵型组织2.0”升级,学着华为的样儿,成立了GTM团队。但这一改反而让决策变得更慢了——有销售人员反映,以前总部能快速解决问题,现在得跟五个大区对接,资源都集中在店长手里,效率反而低了。

到了2024年,理想销量增速也降下来了,只有33%,离80万辆的目标差得远。最后,他们不得不第一次对全系车型进行官方降价。

去华为化与战略调整

2025年,李想终于按下了“暂停键”。7月份,理想汽车宣布放弃PBC,重新回到OKR管理方式。销服体系在半年内经历了三次大调整:先是把26个战区合并成五个大区,结果没多久又撤销了,重新回到省区直管的模式。之前从华为过来的高管邹良军也卸任了,联合创始人马东辉接棒。

这波“去华为化”的动作,其实背后是理想对自身定位的一次重新思考。比如理想i8上市的时候,因为版本太多、低配减配的问题,被用户吐槽得挺厉害,结果8月份紧急取消了Pro和Ultra两个版本,只保留Max版,并且降价1万元。而理想i6则放下了对毛利的执念,请来了易烊千玺做代言,首周订单就突破了2.3万台,让一线员工好久没这么兴奋过了。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i6的低价可能会拉低L系列的整体毛利率;纯电车型的目标是月销1.8到2万辆,但9月份理想整体销量已经跌到了3万辆左右,排在新势力第六名。李想还在押注AI,2025年的研发预算有120亿,其中超过60亿都投给了AI。虽然VLA大模型的智能驾驶技术得到了认可,但怎么平衡长期研发和短期业绩,还是个未知数。

理想转型的困境

现在再看理想i6广告里那句“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感觉更像是李想自己在喊话。从一开始靠增程技术走差异化路线,到后来学华为搞规模化,再到如今在纯电和AI之间找平衡,理想的转型过程其实挺痛苦的。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一家小公司想要变成大公司的必经之路——它得解决创始人集权和体系化管理之间的矛盾,还得在短期销量和长期投入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还要在增程这个老本行和纯电这个新赛道之间找到支撑。

李想以前说过,“产品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组织的问题”。而组织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是继续靠创始人一个人拍板决策,还是慢慢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体系?是坚持做AI这条长期路线,还是先稳住眼前的销量?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就藏在理想接下来每一次的产品升级和组织调整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