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8碰撞风波背后:一场转型与信任的较量
前阵子,车圈又闹腾起来。说实话,这年头谁还没见过点新鲜事?但这回理想i8在发布会上放出来的那段“硬刚”卡车的视频,真是把我和几个老车友都看愣了。2.6吨重的家用SUV,正面怼上8吨级别的大货——结果居然是卡车四轮离地、脑袋朝下。这要搁我们小区修理铺里聊起来,不得被老李师傅喷一句:“物理都不学了?”
其实现场视频本意挺简单,就是想让大家看看新出的i8有多安全。据说A柱B柱C柱门梁全没变形,9个气囊呼啦一下全弹开,电池包也稳得很——既不漏液,也不起火。连门把手都自动弹出来,说是方便逃生。我记得销售小张还特意跟我科普,说这套安全逻辑他们琢磨了好几年。
可惜啊,这世道信息太快。视频一播出,那叫一个水花大。有些人直接拿着方向盘上的标识查到那辆被撞翻的是乘龙M3,然后群里各种梗飞起。“以后高速上遇到理想,要低头做人。”还有搞采购的哥们半开玩笑:“本来打算买100辆卡车,看完视频现在犹豫了。”
东风柳汽也坐不住,很快发声明说侵权,还整了一张“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的海报。一时间网上硝烟四起,我妈刷短视频的时候问我,“你们这些年轻人是不是都喜欢看这种‘打架’?”我只能笑笑。
不过更热闹的是另一个话题:最近各个平台上流传着不少关于“理想司机素质”的短片。一辆占俩停车位、压线停、一脚油门加塞……微信群里有人调侃:“100个停车位能停几台?两台,一进一出。”其实这些事哪个品牌没挨过?以前桑塔纳刚火的时候,我们楼下大爷就天天念叨,“开XX都是暴发户”,换成今天就是换个牌子罢了。
说回正经事儿,其实所有争议最后还是绕不开产品本身。我身边有两个朋友买增程版L7和L6,一个常年上下班通勤,从来不用加油;另一个偶尔自驾去外地,也就备着油箱心安。他们聊天时总感慨,现在增程车型电池越做越大,有时候纯电续航跑300公里轻轻松松,比如从上海到南京只差几公里。这么算下来,大多数人一年用不了几次发动机,就像群友老马吐槽:“买回来当备用电源使。”
而且市场确实变天很快。今年纯电销量蹭蹭往上涨,据行业分析师孙少军提过,上半年增程车型销量涨幅已经赶不上纯电和插混。以前觉得可油可电最保险,现在很多人干脆一步到位直接选长续航纯电。所以,你会发现像MEGA或者现在这个i8,都开始往纯电脚步迈。不光为了迎合市场,更因为用户习惯在悄悄变化。
顺便八卦一句,有朋友去年年底提了一台L7顶配,他最满意不是动力,而是那个副驾驶娱乐屏。他老婆追剧追得比他开高速还专注。不过后来他说中控偶尔死机一次,还以为坏掉,其实只是系统更新慢点,被售后远程搞定了。这种小毛病,在新能源圈子里反倒成家常便饭。有次维修店技师拍胸脯保证,“电子设备嘛,不可能一点问题没有,但真要论安全结构,比早些年的燃油皮卡强多咧!”
讲真,新技术带来的焦虑不是一天两天。从冰冻、电池枪击再到雷击,各厂商拼命秀肌肉,无非就是怕消费者担心自燃啥的。但最终还是要靠时间验证。我隔壁邻居前阵子遭遇小剐蹭,他家的旧款ES6气囊弹出速度比他反应还快,把他吓懵圈,说什么也舍不得卖掉换新款,只因为信任感在那里摆着呢。
至于舆论这一摊水泥,是凉是热没人能预判。但今年七月销量确实不好看,只卖三万零七百多台,同比跌近40%。听销售私底下嘀咕,公司压力山大,所以这次统一配置降价,也是不得已之举。如果价格能拉回来点,再借口碑慢慢爬坡,说不定还能扳回局面。当然啦,这种事哪是一朝一夕能解决?
晚上遛狗路过停车场,又看到有人围观最新款i8,有阿姨指指点点问这是不是网上那个“不怕撞”的SUV,小伙子尴尬解释半天,还被调侃一句“你以后敢超载吗”。生活里的碎片,总归比网络上的热闹真实许多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数据及观点参考行业专家孙少军、汽车之家论坛及用户实际反馈整理。如需进一步核查,可结合官方公告及第三方测评数据印证真实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