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用户不买蔚来车30%-40% 因担心倒闭,四季度盈利成关键

点击关注不迷路

李斌:用户不买蔚来车30%-40% 因担心倒闭,四季度盈利成关键-有驾

蔚来李斌喊话“四季度必须盈利”:用户不买车,原来是因为怕它倒闭?

前几天,朋友老张跟我吐槽,说他本来想换辆新能源车,看了蔚来ES6的配置和换电服务,心动得不行。

结果一咬牙准备下单,突然冒出个念头:

“万一蔚来撑不下去了,售后谁来管?”

这念头一冒出来,直接让他把订金退了。

我听完一愣,这不就是李斌最近在内部会议上说的“30%-40%的用户不买车,是因为怕蔚来倒闭”嘛。

这年头,买辆车还得先当个“风险投资人”——这事儿听起来离谱,但放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里,还真不是个例。

一、用户买车前先查“公司财报”,新能源行业的怪现状

李斌最近在内部会议上公开承认,不少用户对蔚来的车、服务和技术都挺认可,但一到掏钱就犹豫。

问他们原因,30%-40%的人会说:

“怕你们哪天突然黄了,车没人修、电池没人管。”

这话说得直白,但也道出了一个现实:

新能源汽车的品牌信任危机,已经蔓延到消费端了。

这事儿搁传统车企身上,简直没法比。

你跟用户说“怕大众倒闭”“怕丰田跑路”,估计对方得回你一句:

“你电视剧看多了吧?”可新能源车不一样。

为啥?

因为这个行业太新了,技术迭代太快,用户总担心自己买的车还没开几年,品牌先没了。

比如前两年的威马、高 合,不都是例子吗?

用户买车时冲着新鲜感下单,结果企业一暴雷,售后直接停摆,车主维权跑断腿。

这事儿传开后,大家自然更谨慎了:

毕竟买车不是买手机,动辄几十万的投入,谁也不想当“接盘侠”。

李斌在会上说:“如果我们盈利了,这个谣言不就不攻自破?”

这话听着有道理,但问题在于:

用户怕的不只是“谣言”,而是“可能性”。

毕竟,蔚来过去几年的亏损数字摆在那里:

2025年第一季度净亏损67.5亿元,同比还涨了30%。这账面看着确实让人心慌。

二、价格调整惹争议:用户觉得“被割”,蔚来觉得“必须活下去”

要说用户对蔚来的担忧,最近的涨价风波又添了一把火。

8月底,蔚来宣布主品牌车型标配电池从75度升级到100度,同时租电价格涨了3.8万。

这操作一出,老车主们直接炸锅,有人连夜在APP里发帖:

“刚提车三个月,电池就涨价?

这是变相割韭菜?”

李斌倒是挺坦诚,他在用户座谈会上解释:

“把蔚来经营好,让公司活下去,才是对80万用户最大的责任。”

这话听着像鸡汤,但仔细想想,还真不是空话。

蔚来 这些年砸的钱不少:研发、换电站、服务体系,哪样都烧钱。

可问题在于,这些投入还没转化成稳定的盈利模式。

举个例子,蔚来的换电网络。

这技术确实方便,但建一个换电站的成本比加油站还高,维护起来也麻烦。

用户觉得“真香”,可蔚来得算账。

这些投入啥时候能回本?

如果持续亏损,换电站还能撑几年?

涨价的另一层逻辑,是李斌想简化价格体系。

过去蔚来的价格策略复杂得像数学题:

75度电池买断、租电、100度升级优惠……用户看得头大。

这次直接砍掉75度选项,统一到100度,确实省事了,但代价是老车主觉得“吃亏”。

这就像你刚买了半价票的演唱会门票,转头主办方宣布全场统一价,你心里啥滋味?

三、四季度盈利目标:李斌的“生死线”,也是用户的信心线

李斌现在把宝押在了四季度盈利上。

他在内部多次强调,这次盈利必须“靠自己的本事”,不能靠补贴、不能靠资本输血。这话说得硬气,但执行起来难度不小。

为啥?

因为蔚来要解决的不只是“卖车赚钱”的问题,还有“用户信任”这个隐形门槛。

用户心里的账本是这样的:

信任成本:怕品牌倒闭,售后没保障;

使用成本:电池寿命、换电网络是否持久;

财务风险:二手车残值会不会跳水。

这些账,用户算得比车企还细。

比如最近有用户在论坛上发帖:“买了蔚来,五年后换车,二手能卖多少钱?

如果品牌不行了,这车是不是直接变‘废铁’?”

这种担忧,直接影响了购车决策。

李斌的策略是两手抓:一边靠新车型,比如乐道L90和全新ES8冲销量,另一边靠组织变革降成本。

但这两步都不容易。

新车型压力:乐道L90是冲量的关键,但新能源市场已经进入“内卷2.0时代”:

理想、小鹏、问界都在推同级别车型,价格战打得飞起。

降本挑战:蔚来启动了“CBU机制”(基本经营单元),把公司拆成小团队算账,连出差机票能省则省。

这听着像传统车企的“丰田模式”,但问题是,新能源行业讲究的是研发和用户体验投入,过度压缩成本会不会影响产品力?

李斌自己也承认:“技术路线要长期坚持,产品规划要想得透彻。”

四、用户怕的不是“涨价”,而是“不确定性”

回到开头的问题:用户为啥不买蔚来车?

怕倒闭只是表象,本质是“不确定性”。

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

增程式混动能不能打?

纯电路线会不会被新技术淘汰?

政策的不确定性:补贴退坡、地方政策变动,会不会让用车成本暴涨?

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蔚来能撑过下一个五年吗?

这些疑虑,单靠涨价或降价解决不了。

李斌现在要做的,是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

比如:

1. 盈利计划透明化:用户需要看到清晰的路径,比如乐道L90的销量目标、换电站的盈利模型;

2. 技术路线讲明白:为什么坚持纯电路线?换电模式的优势到底在哪?

3. 用户权益保障:比如焕 新券的使用规则、二手车残值兜底方案。

最近蔚来有个动作挺有意思:宣布2025年内打通川西环线和滇藏换电路线。

这事儿表面看是基建投入,实际是在给用户吃定心丸:

“我们的换电网络长期有效”。

这种“用行动说话”的方式,比嘴上喊“我们不会倒闭”管用得多。

五、新能源汽车的信任战:谁先活下来,谁才有资格谈未来

说到底,蔚来现在面临的,不是单纯的产品竞争,而是一场“信任保卫战”。

用户买车前查车企财报的荒诞场景,恰恰说明了新能源行业正从“概念炒作”进入“硬核生存”阶段。

李斌喊出“四季度必须盈利”,既是给用户看的,也是给投资人、供应商、合作伙伴看的。

盈利不光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更是一个信号:

这家企业能自己造血,而不是靠输血续命。

但盈利目标能不能实现?

现在下结论还早。

乐道L90的订单再火,也得看交付量;

组织变革降本再狠,也得平衡研发投入。

用户那边更现实:

你说要盈利,我们信了,结果车价涨了、服务缩水了,那还是不信。

所以,这场信任战的关键,是让“盈利”和“用户体验”双赢。

比如通过规模化降低电池成本,或者靠换电网络提升二手车残值。

只有让用户觉得“车企活得好,我也得实惠”,才能真正打破“怕倒闭”的魔咒。

六、买新能源车,不该是场“赌博”

最后,我想起朋友老张的另一句话:

“其实我不怕车贵,就怕买了之后没人管。”

这话听着朴素,但道出了所有新能源车主的心声。

车企能不能活下来,不该由用户来赌:

这个行业需要的是更透明的经营、更扎实的技术、更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李斌现在要做的,不是光喊“四季度盈利”,而是让这八个字变成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保障。

比如,换电站覆盖到县城乡镇、电池租赁价格更灵活、二手车残值承诺写进合同……

这些细节,才是重建信任的砖瓦。

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更能“活下来”。

蔚来能不能跨过这道坎?咱们拭目以待。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