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完一场行业交流会,走出去的长安展台挺抢眼。那个展出的新能源车,灯光打下去,金属质感很明确,我心想:这是满满的新鲜感磨出来的光芒吧。开车挺顺手的,试驾的朋友还笑着感觉比国产车都硬气。其实我心里还琢磨,公司那套80后主力军+央企新活力的组合战法,到底能走多远。
说句实话,最近的长安让我觉得挺不按套路出牌的。你看,领导层年龄越站越年轻,像王辉、贺刚这些,简直像刚出生的一代。可能有人会觉得:年轻就代表经验不足?但我稍微想想,难不成企业如果只让资深老将按部就班,能追得上市场节奏吗?供应链里,老板们的有经验不也是用时间堆出来的?技术的速度不也是靠新鲜血液冲刺出来的?参考泰国工厂,从选址到建厂,几乎用了一年时间,效率比我想象中还快一大截。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一直让我记着:长安的海外布局,和国内的突围策略,才真算是用心在做生意。泰国工厂今年投产,年产能10万辆,却迎来欧洲市场的第一批订单,还是右舵车型的出口。这个操作,不是不是单纯卖车,更像是在打造全球产业链。你说,这样的布局,是真心想走出去还是觉得走上去更靠谱?我觉得这两个其实很搭,不过我没细想过他们会不会因为走出去而带来一些不可预估的风险,比如海外政策变动、供应链断裂之类的。
互联网里有人说长安的股价一直不见涨,是不是被低估?哎,难说,股市不是技术展,而且喊出口号容易,实操才难。去年股价跌到近期新低,很多投资者都在暗示暴雷风声,但我看,这也许只是感官错觉。毕竟,企业的振奋要有扎实的财务表现和市场认可,不是靠喊口号、愚弄市场的。长安背后其实藏了不少底子,比如它在电池、芯片、软件上的投入,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
你还记得他们去年宣布的2025目标么?新能源销量突破100万,要占据总销量的三分之一。这数字听着挺吓人,但实际操作中,难在够不够快。毕竟,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转型,不光是技术问题,还关乎供应链的布局、渠道的调配、消费者的接受度。长安的152战略其实就像是个老式拼图游戏,拼多了,才有完整画面。
我之前也质疑过:这么多品牌、量产规模、全球布局,高端的阿维塔为什么还能持续涨?不就是靠年轻化+创新能力吗?可我想想,又觉得这就是突破点——老牌车企缺少的年轻力,也难怪一些竞争对手还在用传统心态磨叽。长安的年轻管理层是他们的最大优势,反倒让我觉得,甚至比技术更为关键。你们觉得呢?企业年轻化,真的能打破传统蛋糕局限,成就下一个超级巨星吗?
面对未来可期的光景,我还是会有点担心麻烦的。长安这么拼命追——全球500万辆目标、全球布局,压力都集中了。到时候,如果市场环境突然变坏,策略一调整,估算一下成本:做海外市场,得多投资?偏偏,我觉得某些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比想象中还大。
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个时候,心里又想:能不能靠点运气走一波?(这段先按下不表)某些时候,企业的成功也不是单纯靠拼拼拼就能全局解决的。技术领先、供应链牢靠、渠道布局到位,才能真正站稳脚跟。你们是不是也觉得,长安这些动作,虽然看着挺科学,其实也有点赌的色彩在里面。
最让我关心的其实是:这个年轻化+全球布局的路子,是否真能持久?毕竟,年轻人走快带来激情,但也容易冲动。每次看到新车一发布,我都会想:他们是不是太依赖新鲜感,却忽视了持续打磨的能量?可能一台车的体验我们都不用特别在意,但你说,这样能撑多久?好像那个细节——比如车内的细腻度、用料感,倒是让我更详细地去观察了。
长安在扮演什么角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的追逐,逐步迈向世界舞台,却也在面对市场、技术、政策多方面的考验。看他们把产业链输出到海外,也让我想:长安是不是想成为真正的全球玩家——不是嘴上说的,而是实打实地做那种有温度的企业?
你有没有像我一样,暗暗期待企业背后那看得见的努力中隐藏的小细节?比如他们的设计草图里,那一抹温暖的黄色,是不是代表着他们的创新精神刚刚萌芽?
这一路走来,长安成长的速度其实挺让人惊喜的,当然也始终带着问号——未来的路,会不会有些想象之外的变数?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