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车消息铺天盖地,尤其在新能源这个圈子,没有人不关注智己LS6。估算预售订单已经突破5万辆,估摸着这款车终于开始爆发了。其实看它,最大特点就是配置拉满,价格还挺有竞争力,但我真得说一句,外观真的丑。这点我不光是觉得,身边修理工、销售都跟我说:这车怎么看都不像是那种好看的级别。
我记得前几天跟修理工聊天,他说:这车啊,内在强,外在……让我一眼爱不起来。他还问我:你觉得这个前脸那大巨大山洞一样的进气口,像不像车在吸东西?我当时笑,心里其实也很纠结。这种设计感,我觉得是走极端了,硬派的感觉,但也就那样,可能偏喜欢运动点的要喜欢,但普通消费者,估算一半会觉得挺突兀。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车的核心亮点还不只是外观。66kWh增程电池,450公里的续航,和市面上绝大多数增程车比算很大一块。问界M8的53.4kWh比它小了得多,续航也差一截。这块电池让我觉得,智己的用心不是趟浑水,而是真的重视续航焦虑的解决方案。你知道我怎么体会到?我别人测试的样车,绕过城市,开到郊区,感觉就像在拼体感,大概三五十公里巡航,电池维持得还不错。大概每小时耗电在20-25度(估算)吧,心算一下,百公里成本大约1.2元。虽然这个数不能一概而论,但用铁锂电池的车,能做到又快又耐用,还是挺难得的。
让人纠结的点,是它的设计。比如我那朋友,销售闲聊:这车好不好看?我说:实操差点,挺前卫。)他笑:你们行内人喜欢出格,但普通买菜车的人是不是会被吓退?这话我就接受不了,但也没办法,市场总得有个程度。内饰变革倒是挺扎心,从老款的胡桃木到现在的莫奈鸾影,视觉上舒服多了,可哎,屏幕那么大,割裂感明显——感觉像飞机头等舱,环境倒挺豪华。
我在笔记本翻了翻,突然找到一张那次试驾照的照片。里面有人坐在副驾,能明显看到那块15.6英寸的2K副驾屏,横在中控的一块大屏中间,像个小岛。其实设计很大胆,就是容易让人觉得割裂,也许是为了功能,但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是,未来也许这个设计会普及成标准,毕竟后排娱乐普遍需求越发增长。
再说说动力方面,新增的双向18°四轮转向,听着可能有点抽象。就像在开车时,车轮同时转动,能让大车突然变得像个迷你车。转弯半径的变化很明显,两驱版低至4.79米,四驱版更小。这种灵巧,我猜对城市里狭小空间特别实用。中大型SUV,能如此灵活,可能得用生活里的比喻——像极了我坐公共汽车时,司机一踩油门,转个弯像个小钢炮。
但你会不会问:为什么要用双向转向?我觉得很大原因还是供应链搞的事。动辄几十万的车,部分零件供应都得跟着主线走。像这个18°四轮转向配件,可能是为了保证差异化,又不想封顶太高。其实我猜,核心还是要给消费者一种高科技感,下意识就觉得很牛。
说到牛,我也得更正下刚才的话。虽然配置丰富,但价格特别诱人:19.79万起,带权益还再减1.5万。你看,优惠后,真就像砍价买个实用货。我干脆算了下:快充15分钟补310km,估算真要充满,你45分钟就能跑百公里,百公里电费+油钱,算来估计在1.2到1.5元区间,也是挺划算的。心里又开始琢磨:这车是不是一个以科技刷存在感的套路?还是说,未来增程电池还会变得更大、更快?其实我还想知道,很多厂商都在搞智能驾驶,但英伟达的芯片,意味着这车到底能走到什么程度?是不是早晚也要靠AI别想太多,就像你开着手机扫码一样普及。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这种配置其实在开发环节,要用多少供应商的协作?我知道上汽集团背书,很多零件供应都靠着它们,大家都很熟悉供应链的博弈。其实生活像极了厨房做菜,某些配料没有准备充分,再好的菜谱也做不出完美味道。比如无聊的车载冰箱,从设计到调教,都得考虑热量、制冷效率、空间占用。设计师没可能完全模拟用户场景,但临场调试就像厨房里的反复试菜。
提到充电、续航点,我还得问:难道未来不应该是停车后自动充满吗?这不可能完全实现,但那样是不是更贴近日常用车的场景?尤其要考虑,像我朋友那种只对充电便利性挑剔的人,为什么觉得快充就是基本标配?我想,未来车企可能会像快餐一样,靠充电站布局推动出行快节奏。
聊到这里,又想到一件事:虽然我觉得外观实在难看,无论怎么讲,我更关心的还是体验。毕竟外形能喜欢,拉近关系,但开起来舒服、智能好用,才是真本事。像这车,座椅还能折叠,露营、短休,确实方便。只是我还在琢磨,副驾屏和主屏割裂到底能不能接受——这问题像个心结,说不出来的。
这就让我想,未来的车会不会变得像星舰一样全透明、全智能?还是会回归实实在在——硬核配置摆进去,外观走极端?答案可能永远没定论,但我觉得,任何车型,都会有个被喜欢与被拒绝的平衡点。你说,下一款车的微细节会成为最大的区别吗,还是做不到像人的手指一样灵敏的盲点?这也是我一直挺迷的。
未完待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