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汽车发动机已经“内卷”到极限?日产最近就用一项天外飞仙的黑科技,把发动机的进化之路越走越溜。这事儿可不是营销噱头,而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硬核成果——有人把冷喷涂工艺搬上了量产发动机,而且是全世界第一回,就发生在日产的1.5升涡轮增压混动发动机上。
先别皱眉头,咱们慢慢掰开揉碎。一般发动机的气门座是单独一个部件,加工、装进去,一套下来的套路谁都懂。可日产的工程师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非要搞点儿不一样的:直接用冷喷涂,把气门座材料“喷”在气缸盖表面,一体成型,热火朝天的钛合金、粉末材料全往上怼。这还不是简单哐当一顿喷漆,背后可藏着技术门道,说句不夸张的话,这就和在石头上绣花差不多。
别以为只是换了种加工方式。以前设计进气道那些工程师,整天被气门座的限制逼得叫苦连天。发动机进气道雕琢得再顺,也总要让位于气门座。现在用冷喷涂了,气门座成了“贴片”,进气道的轮廓可以像拉面师傅手里的面团——你想咋造型就咋造型,气流一过,翻涌出大漩涡。这可是发动机进气效率里的“街头霸王”,能把空气搅拌得更细、更均匀,自然也就烧得更彻底。
日产号称STARC 2专利理念,啥意思?说白了,就是最大限度压低进气通道乱流,把气体引导成滚流,也叫“旋转的气流”,让进气像舞龙一样在燃烧室打转。这样一来,燃油混合就细腻起来,点火燃烧更稳定,热效率自然嗖嗖往上涨。日产也不客气,直接把热效率拉到42%。要知道,过了40%这条“楚河汉界”,已经能把绝大多数发动机甩出几条街了。
最妙的是“冷喷涂”这门手艺。别看名字冷冰冰,其实是个问题终结者。传统的高温熔融技术容易让不同材料混在一起时陷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生空气微孔。说得直白点,就是像馒头里钻了气泡,久了可没好事。而冷喷涂是把金属粉末在冷状态下超高速砸到基体上,不用烧也能牢牢粘合,材料纯净,气孔少得可怜。用在发动机这种动不动就逼近千度高温、加减速动静大的地方,寿命妥妥的。
有朋友要问了,粉末喷在气缸盖上,不会掉?实际情况是,冷喷涂金属层和气缸盖虽然是“后贴”上去的,但彼此难分“你侬我侬”,强度高,可塑性又好,还多了层保护皮。导热也牛,冷却系统不必像母鸡护小鸡一样天天操心,发动机跑得再猛,气门座那点热量也能让水循环悄没声儿地带走。
再说日产这套混动1.5T发动机。要啥自行车?三缸动力输出,体积还小,净是整天要和电机“合谋”的主角。日产人讲究的是专用开发,咬定青山不放松。别的车企还在凑合着用,日产直接组装一台新发动机,从原理到细节死磕到底。用冷喷涂这个杀手锏把短板补齐,连发动机的呼吸都自由了不少。
话说回来,这门技术其实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冷喷涂诞生自航空航天领域,飞机、火箭的高温部件,零余度喷涂、无火无烟、处理难搞定的特殊合金。日产敢第一个搬到汽车行业,吃螃蟹的勇气值得刷一波666。做法虽然新潮,难度也确实大。要让粉末级别的金属一遍成型、厚度均一、与气缸盖“如胶似漆”,设备要给力,工艺要稳定,没人拍胸脯保证能一回命中。日产这会儿是真玩出花了。
有人评论说:你这不就是成本新贵吗,真能撑起量产?日产表示,反正大家都要冲向电动化时代,混动引擎还没“退休”之前,咱就再榨榨油,提升个三两成也是血赚。冷喷涂省掉了传统气门座组件,气道更加自由,组装环节简化不少,看似花小钱,实际上花得值。
再回看日系厂家这股务实劲儿。汽车各家卷高技术卷到天花板,有人琢磨快充、有的喊轻量化、也有死磕智能网联。日产却默默钻进发动机缸盖里,下了深海捞珍珠。这种低调实力派,可能时不时就会蹦出来让人刮目相看。
对咱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事儿又有啥好处?两句话总结:动力输出更顺,油耗更低,毛病还少。发动机能烧得更干净、寿命更长,一台车陪你十年八载不打烊。更别说,发动机技术再上一层,对整个行业天平都有点拨动。谁都希望自己买的混动车不是“实验田”,而是成熟稳定又不扫兴的靠谱对象。
书归正传,日产直接用航天舶来的绝活革了混动发动机的命,算是让老本行焕发新青春。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老江湖还是有点真本事。技术在哪,壁垒自来。不是小打小闹的“贴牌升级”,而是扎扎实实的“摸着石头过河”。
这波操作,就像打麻将,暗杠一出,分数拿捏得稳稳当当。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