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辅助驾驶召回,视觉方案暴露短板,Ultra定价争议

小米汽车最近又陷入了风波,SU7又一次成了“风头浪尖上的小公主”,这次是因为辅助驾驶系统出问题,直接引发了一次堪称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史上规模最大的远程软件召回。事情的主角,就是那116,887辆2024年到2025年间生产的小米SU7标准版。

小米SU7辅助驾驶召回,视觉方案暴露短板,Ultra定价争议-有驾

说起来,小米造车的速度快得像是下楼拿快递顺便造了个汽车厂,一路高歌猛进,在新势力榜单上冲得飞起。但这节奏走得太快,难免也有“拉链掉链子”的时候。2025年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一纸公告,小米备案召回计划。主要问题集中在SU7搭载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这套系统虽然号称能在高速公路上“保驾护航”,但一遇上极端场景就会“掉链子”,识别和反应能力跟不上,让人感觉开车就像是在“斗地主”,你要不时盯着,不能全信它。这种情况下,万一司机没能及时接管,撞车的风险可不是闹着玩的。

小米SU7辅助驾驶召回,视觉方案暴露短板,Ultra定价争议-有驾
小米SU7辅助驾驶召回,视觉方案暴露短板,Ultra定价争议-有驾

不过小米的应急反应不能说慢,召回方式很“互联网”,没有让车主开着车去门店排队,而是直接全网推送OTA升级,优化速度控制和新增动态车速功能,更新到Xiaomi HyperOS 1.10.0。大家在家里车库里点点手机,车子自己就升级了,和给手机更新系统差不多。这种操作其实业内都在干,也算不得什么新鲜事。车企们搞OTA,表面上看是技术进步,实际上也是在“边用边修”——出了bug咱们赶紧在线修补。

但回过头看看数据,这已经是2025年小米SU7的第二次召回了。半年多前,智能泊车辅助又掉了链子,招呼了3万多辆来升级。两次加起来,超过14万辆,说白了几乎把全年交付量都“返工”了一遍。这种频率,哪怕是遥控升级,用户的心也不得不打鼓:你们这智能驾驶到底稳不稳?

小米SU7辅助驾驶召回,视觉方案暴露短板,Ultra定价争议-有驾

其实小米造车这两年势头很猛。2025年8月官方数据一出来,累计交付量已经冲上21万辆,把广汽埃安甩在了身后。这成绩在造车新势力里算是“鹤立鸡群”,尤其对小米来说,连底子都不全,就这么干了起来,只用不到五年时间,公司离盈利也只剩“一步之遥”,企业里的气氛那是“共襄盛举”,市场的风头也是一时无两。

但问题也像蒸笼里的热气,捂不住。比如2025年3月安徽铜陵那起高速事故,涉事车刚好是SU7标准版,恰好用的就是这次召回的领航辅助系统。虽然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但司机和车主朋友圈已经开始了“你信这玩意么”的讨论。

这也让人不禁反思,小米是不是太急于求成,在技术还没完全长大成人前,就让产品匆匆登场,智能驾驶系统还在“试水”阶段,就下场参加了“大航海”。车能不能像手机一样,不停OTA修bug?显然没那轻松,毕竟车比手机多了无数复杂场景,路上有的是无法预料的状况。

其实小米SU7能一夜爆红,除了品牌光环,大半原因还是给自己找了个“性价比冠军”的位置。标准版没用激光雷达,全靠相机和视觉方案来辅助驾驶,只主攻高速场景。这压缩了成本,但把风险放大了。视觉方案单靠算法吃饭,遇到大雾、强光、复杂路况,容易当场“掉线”,这次召回就暴露了纯视觉的短板。你说便宜归便宜,用车还是得讲究安全,毕竟不是在“买彩票”。

小米SU7辅助驾驶召回,视觉方案暴露短板,Ultra定价争议-有驾

此外,性能派的SU7 Ultra也不是一帆风顺。上市那会儿定价五十万出头,三天就能收1.5万辆订单,这架势让对手直擦汗。但没过多久,就有车主反映宣传里的碳纤维前舱盖其实实现不了所谓的“下压力”,花了4.2万加的钱结果买了个“心理安慰”,再加上动力锁定和尾款催收的争议,Ultra销量遗憾地“断崖式下跌”。

小米官方很快回应,5月初发布声明,没交付订单的免费改成铝制前舱盖,已提车的送2万积分补偿。但用户的心不是送积分就能补的,豪华车讲求的是体验和信任,任何小疏漏都能砸掉口碑。在这个价位,车企能不能赶得上用户心里的预期,可不是门槛低的问题了。

智能驾驶的风口已经到了拐点,今年4月,工信部专门召开了管理推进会,明确要求车企不要搞辅助驾驶功能的“过度炒作”和“夸大宣传”,测试体系必须严一点,别拿用户做小白鼠。这是个信号,智能驾驶的野蛮成长时代已经结束了,今后谁还敢“摸着石头过河”得小心脚下有没有坑。

小米造车的路其实是典型的中国式“跨界奇袭”,打品牌拿技术,市场验证了可行性。但事实也一再强调,车不是手机,更不是互联网产品,核心还是要靠安全感。频繁的OTA召回从旁提醒:智能驾驶不能边试边用,更不能边用边改。一个小BUG,可能是一次人命关天。

这些自动驾驶“黑科技”本身没错,谁都知道技术进步总要付出试错的成本。但在汽车行业,试错的代价就是无数司机、乘客和路人生命安全上的博弈。这一轮轮召回,说明这不是单独小米一家企业的问题,而是全行业的“共同话题”。小米如果要走得更远,得把“用户信任”放在“销量榜眼”头上,才能避免走眼走心。

回头看这整个事件,小米汽车高速成长,风光一时,却没能彻底躲开“成名之后的新手病”。蛇吞象、瞎闯市场,用户再热情,也需要真本事来兜底。品牌背书是好事,一夜爆火是机遇,但谁还得在技术扎实、服务到位、安全一流上下真功夫,别把智能驾驶做成“边用边修”的实验田。

网友们说,有的车连系统切换都像家里WiFi一样卡顿,开车像打游戏,一不小心就“剧情反转”。但现实可不会每次都给机会“重启关卡”。智能网联汽车的那条路,其实很长,谁都得靠技术、靠服务、靠口碑一步一步走下去。

说到底,汽车还是汽车,命比天大,技术迭代可以快,但更得稳。不论哪个新势力,哪家老牌,最终都是在追求安全和信任双丰收。频频召回是提醒,智能驾驶别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还是那句老话,慢工出细活,开车的事儿马虎不得。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