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变速箱“绝路求生”:五大问题没人敢讲清,专利垄断也保不住
01 这两年,问我“换车还选不选AT变速箱”的,越来越多了。
我心里其实挺复杂。
曾经AT(自动液力变矩器)在咱燃油车圈,那就是“放心”的代名词。
但现在真的是风水轮流转。
你随便逛个4S店,国产新车基本没几个在用AT了。
我朋友刚从老款高尔夫换到国产混动SUV,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开着轻松,油表掉得慢。
然后问我,怎么越来越多人在骂AT变速箱“老古董”,不是说一直稳得一匹吗。
今天我就把“老司机”这几年踩过的坑,拿出来和大家掰扯透。
真的,这不是AT变速箱本身变差了,是整个时代对它下了“逐客令”。
02 咱们先撇开坊间的过滤水,回到现实五大难题。
第一,AT变速箱成本高,真不是谁都玩得起。
同级对比,一台AT变速箱比CVT、DCT(双离合)贵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有次帮同学修辆用AT的合资车,光一个总成的价格,那比一台国产微型车都贵。
车企现在“卷”疯了,价格战一天一场。
挣钱才是硬道理,能便宜就便宜。
很多国产品牌干脆直接把AT砍了,研发和采购的钱都省了。
我曾经天真以为“贵有贵的道理”,但现在发现,连老派德系都转投DCT怀抱,也是现实无情。
03 第二个难,是油耗和环保卡脖子。
AT变速箱的液压结构,先天吃亏。
实际传动效率,大部分只有八成出头。
说人话就是,同样动力,你油门踩下去,油走得就是比人家快。
身边那谁,原来开的AT中级车,后来换了台CVT,发现每年油钱差个两千块,还是同样通勤。
油贵、钱紧,合着AT就是豪爽党。
可自打国家排放标准一步步升级(国6b、国7马上安排),车企再也招架不住。
高油耗一上来,企业积分就亏空。
负积分不光要罚钱,还影响新车上市,那就没人陪AT继续玩了。
GB 9743-2024这种法规(虽然是轮胎的,但每上一个新标准,背后油耗都得算账),全行业都开始奔着效率奔跑。
04 第三个说出来有点讽刺。
AT变速箱当年凭的是技术独孤,但这些年对手偷偷“练内功”。
CVT的钢链技术,中国的也搞出来了,扭矩已经扛到三百牛米往上爬。
湿式双离合赖以生存的那点小毛病,现在都改良了,换挡顿挫消得差不多,城市和高速都更平顺。
前两天我还试驾了一台配湿式DCT的国产家用SUV,不试不知道,一试发现开起来没想象中“一脚空两拍”。
你说以前AT是大佬,CVT、双离合谁也打不过。
现在反倒成了“周边升级,主角掉线”的典型反面案例。
05 第四个坑,专利壁垒反成镣铐。
这事行业里都讲得很隐晦,但我说直白点。
AT变速箱的专利一直在极少数欧美和日本大厂手里攥着。
小品牌你想自主开发,开发成本直接把你吓退。
买授权呢,价格离谱,技术还给你限缩配置。
结果大家就鸡贼了。
要么彻底不碰,要么转而研发自家的混动专用变速箱,连电驱集成系统一起上。
纯电更直接。
变速箱结构极简,直接定档减速。
那帮“垄断专利”的巨头,本来指望多年专利费躺赢,现在发现时代已经静悄悄变天了。
06 第五点,其实很多人没意识到。
新能源的潮水来了,不只是油车“油耗高”被淘汰,连变速箱的功能都在被弱化。
纯电车型普遍是一比一的“单档减速”,根本不需要多档自动变速箱。
混动车搞了各种“功率分流”技术,变速箱自主开发、一堆电子单元祭出来,AT在里面变成“历史遗留”。
就像当年BP机退出市场,技术再成熟、手感再好,没人再为它买单了。
07 你要说AT就真的一文不值了吗?
还真不是。
经典的可靠性和宽容性(比如低温、高负载干活),目前CVT和双离合多少还差点意思。
但普通家庭用车那个场景,技术升级太快,用户习惯和需求也变了。
市场早不等它慢慢进步了。
有时候,技术路线选错,后面就真的回不了头。
08 前面说了这么多,防止有人“杠我”,我加个反向例子。
网上总有人说,AT永远稳、永远不坏,是“越野唯一选择”。
其实这话半对半错。
普通家用、城市通勤,你能把双离合开坏,AT也不一定能完事无忧。
关键看实际场景。
真要玩极限越野,或者几十万公里极限耐用,AT确实有可取之处。
但能天天干这个活的,有几个呢。
从行业看,AT的黄金时代,真的是结束了。
09 所以我帮大家梳理下选车建议。
预算够,长期高强度用车,喜欢那种丝滑扎实的挂挡手感,买AT没毛病。
但大多数人图省油、图便宜、要保养简单,选CVT或者升级过的双离合,其实更划算。
品牌专利什么的,如今已经不再是“护城河”了。
所有技术路线淘汰的终极理由,其实就是一句话。
跟不上时代,不够省心,用户不再买单。
这事儿,我也是这几年才想通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