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中旬,鸿蒙智行尊界 S800 刚刚迎来大规模交付,首月 6500 台的大定订单让这个华为与江淮联手打造的百万级豪华品牌风光无两。然而短短两周后,网络上接连曝出两起故障案例,让这款定位 "远超迈巴赫" 的高端车型迅速陷入舆论漩涡。
作为华为鸿蒙智行联盟的第四位成员,尊界自诞生就自带光环。这个耗资超百亿元打造的高端品牌,首款车型 S800 以 100 万 - 150 万元的售价区间,直指超豪华市场。搭载华为最新智能驾驶技术和江淮的制造工艺,它承载着中国品牌冲击高端市场的野心。但 8 月下旬接连出现的故障案例,让消费者开始质疑:这款明星车型究竟遭遇了什么?
根据车主爆料,8 月 22 日提车的尊界 S800 在高速行驶中出现 "油门失灵、智驾失效" 的紧急状况。视频显示车辆电量耗尽后,尽管油箱满油且增程器正在补能,仪表盘却持续提示 "ESP 未就绪,请立即接管",踩油门无明显反应。这起在雨天高速发生的险情引发广泛关注。
针对此次事件,鸿蒙智行长春净月用户中心回应称,故障系车辆在燃油表显为零后持续行驶,触发了增程器保护机制。该机制会限制动力输出和辅助驾驶功能以保障续航,在下电加油后即可恢复。多位车主实测发现,手动关闭 ESP 后确实会触发类似的智驾限制,这表明车辆的安全逻辑设计存在特殊性。
另一台故障车的具体情况尚未完全公开,但结合新能源汽车的常见问题,推测可能涉及车机系统或电子设备。值得注意的是,尊界 S800 搭载了大量创新技术,包括首发的途灵龙行平台和 L3 级智能驾驶架构,这些复杂系统在初期使用中难免出现适配问题。
横向对比行业数据,新车型交付初期出现故障并非个例。今年 4 月小米 SU7 交付首日就曝出 8.7% 的故障率,远超行业 3% 的平均水平,主要问题集中在车机系统冲突。相比之下,华为问界 M9 通过 8 个月极端测试,将初期故障率控制在 1.2%,展现了成熟的品控能力。
尊界作为全新品牌,其首款车型在大规模交付初期出现少量故障,符合汽车行业 "量产磨合期" 的普遍规律。尤其对于搭载 150 项创新技术的高端车型,软件系统与硬件设备的匹配需要海量实际路况数据积累。江淮汽车虽有多年制造经验,但在高端智能电动车领域仍属初次尝试,供应链管理和品控流程都需要时间完善。
关于 "偷工减料" 的质疑,需要结合企业投入和技术架构客观分析。据江淮集团董事长项兴初透露,尊界项目累计投入已超百亿元,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建立了完整技术体系。从硬件配置看,S800 搭载 97kWh 高压电池、5C 超充技术和双电机系统,核心部件规格均达到行业高端水平。
更关键的是,尊界采用 "华为赋能 + 江淮制造" 的模式,前者输出智能技术,后者负责生产质控。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严格品控体系已通过问界等品牌验证,而江淮为保障尊界品质,专门打造了全新生产基地。这种组合虽非尽善尽美,但显然不符合 "偷工减料" 的特征。
对于消费者而言,百万级购车支出理应获得完美体验,故障维权无可厚非。但判断一款车的质量水平,需要避免以偏概全。截至目前,尊界 S800 的故障案例仍属个例,尚未形成批次性问题。官方对首起故障的响应速度和技术解释也基本合理,后续需要完善用户手册中关于保护机制的说明。
建议关注三个维度的后续发展:一是官方是否会发布详细的故障分析报告;二是 OTA 升级能否解决潜在的软件问题;三是 3 个月内故障率是否保持在行业合理区间(通常认为新能源汽车初期故障率低于 5% 属正常)。
尊界 S800 的两日双故障,更像是新品牌成长过程中的 "新生阵痛"。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期,任何创新都伴随着风险。对于消费者,不妨给予一定观察期,等待更多市场反馈;对于企业,需要以更开放的态度对待初期问题,用透明沟通和快速改进赢得信任。
中国品牌冲击超豪华市场本就不易,技术创新与品控稳定需要时间平衡。尊界能否真正扛起 "国产豪华" 的大旗,不在于是否出现初期故障,而在于如何应对和改进。毕竟,打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豪华品牌,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