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汽车那份4月份的销量战报,数字跳动间,颇有些耐人寻味。
总数4366台,比去年同期是扬眉吐气了,增长了45.5%。
可跟自家3月份的5029台一比,又蔫了,环比滑坡13.2%。
这忽高忽低的曲线,着实让人有些犯嘀咕。
更叫人玩味的,是那张车型销量的“成绩单”。
智己LS6一骑绝尘,狂揽3278辆,同比劲增125.1%,独挑大梁,占了总销量的七成五。
这释放了啥信号?
明摆着,大伙儿还是对SUV情有独钟,尤其是那种讲究个“巴适”的SUV。
可其他几款车,就稍显落寞了。
智己L6,曾被视作“明日之星”,结果4月份只卖了948辆,同比跌落26.6%,环比更是断崖式下跌36.8%。
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新车刚面世,销量就如此萎靡,背后定然潜藏着玄机。
有人指摘,L6的定价策略失当,直接与Model 3短兵相接,可Model 3的品牌光环在那儿熠熠生辉,L6想从中分一杯羹,怕是难于登天。
再瞧瞧智己LS7和L7,这对难兄难弟简直是“难分伯仲”,一个勉强破百,卖了109辆,另一个更是“惨不忍睹”,仅有31辆入账。
LS7已经连续四个月销量不足200台,L7更是“稳定”地连续七个月徘徊在100台以下。
这销量,用“苟延残喘”来形容,都算客气的了。
疑窦丛生,个中缘由几何?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症结归咎于“产品力欠奉”之时,是否忽略了其他潜在因素?
譬如,市场定位是否精准?
营销攻势是否奏效?
售后保障是否给力?
要知道,当下新能源车市,竞争之惨烈,堪比“诸侯逐鹿”。
各家车企都在卯足了劲儿,在技术、价格、服务上“卷生卷死”,稍有不慎,便会被残酷的市场无情地扫地出门。
智己汽车背靠上汽集团这棵参天大树,按理说不应该落到这般田地。
有圈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智己汽车的症结在于,品牌调性略显模糊。
它既想走高端路线,又舍不得放下性价比,结果弄了个“高不成低不就”。
高端消费者觉得它不够“奢华”,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又觉得它不够“实惠”。
不仅如此,智己汽车的营销策略也存在着一些偏颇。
它过于着墨于技术参数,而忽略了用户体验。
消费者购车,不仅仅是冲着技术去的,更是为了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智己汽车在这方面,功课做得还不够扎实。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那就是售后服务。
如今的新能源车,智能化程度日益精进,对售后服务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如果售后服务掉链子,再出色的产品也难逃滞销的命运。
设身处地地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考量,大家在选购车辆时,除了权衡价格、性能等硬性指标之外,还会考量品牌、口碑、售后服务等软性因素。
如果一个品牌声名狼藉,或者售后服务饱受诟病,消费者自然会敬而远之。
因此,智己汽车想要拨云见日,绝不能仅仅盯着销量数据,更要倾听用户的呼声。
要虚心采纳用户的建议,不断精进产品和服务,方能赢得市场的青睐。
归根结底,卖车与为人处世异曲同工,贵在真诚。
你得让消费者感受到你的赤诚之心,感受到你是在用心打磨产品,用心服务他们。
唯有如此,消费者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你慷慨解囊。
眼下,智己LS6尚且卖得风生水起,但其他车型却表现平淡。
这说明智己汽车仍有巨大的进阶空间。
它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市场定位,调整营销策略,夯实售后服务,方能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至于LS7和L7,是否应该纳入改款的议程了?
毕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浪潮中,墨守成规就等于不进则退。
然而,改款并非灵丹妙药,关键还是要找准发力点,才能让老车型焕发新的生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