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只要一聊起新能源汽车,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降价”这两个字。
确实,这几年新能源车的价格战打得是真热闹,车企们你追我赶,今天你优惠一万,明天我就敢送全套家电,让消费者看得眼花缭乱。
根据行业数据,仅仅在2024年,燃油新车的平均价格就降了1.3万元,而新能源车的均价更是从2023年的18.4万元一路下探,到了2025年预计只有16.1万元。
价格下来了,买车的人看着高兴,但车企的日子却不好过。
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从2017年还算健康的7.8%,一路滑坡到了2024年的4.3%。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困惑,明明新能源车市场这么火爆,渗透率都超过了40%,怎么搞得像是在清仓大甩卖,大家都在赔本赚吆喝呢?
其实,这场激烈的价格战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我们今天所见的这场新能源汽车革命,很可能还只是个开场白,真正能够颠覆我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其实还在后面。
为什么非要打价格战不可?
说白了,还是因为现在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在本质上的差别还不够大。
很多车企为了吸引眼球,都在一些非核心功能上使劲,比如在车里塞进大冰箱、大彩电,再配上舒服的大沙发,把座舱搞得像个豪华客厅。
或者,把外观设计得跟跑车一样酷炫,百公里加速做到三四秒,性能参数非常亮眼。
这些东西好不好?
当然好,确实提升了驾乘体验。
但问题是,这些创新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核心属性。
当大家都能提供差不多的续航、差不多的智能座舱、差不多的加速性能时,产品之间的真正壁垒就没有建立起来。
再加上前几年行业发展过快,产能一下子铺得太大,车比人多,那最后能拿来竞争的,最简单直接的手段,似乎就只剩下降价了。
这其实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但这并不代表汽车的未来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要看懂汽车行业的未来,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两个递进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新能源汽车”阶段。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能源的替代,简单来说,就是用电池和电机,去取代发动机和油箱。
这是一场由很多行业外的“新玩家”发起的革命,他们用全新的技术和思路,挑战了传统燃油车长达百年的统治地位。
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用一种新的方式,更好地满足了我们最基本的出行需求。
比如,电动车开起来更安静、提速更快,那种瞬间爆发的推背感是同价位燃油车给不了的;能量转化效率高,用电比用油便宜得多,每公里的花费可能只有燃油车的几分之一;结构也简单,一辆纯电动车大概只有1万个零部件,而燃油车有3万个,这意味着保养维修更省心省钱。
同时,电驱动的特性也让它和智能化功能结合得更好,指令响应更快,为高级别的辅助驾驶打下了基础。
所以,第一阶段的颠覆,本质上是一场技术革命,它让“车”这个工具变得更高效、更经济、更智能,但它终究还是一辆“车”。
而真正让人期待的,是即将到来的第二个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新形态汽车”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换了心脏”,那第二阶段就是“脱胎换骨”。
这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汽车这个物种本身的“自我颠覆”和进化。
当一些关键技术,特别是完全自动驾驶和超大算力得到普及后,汽车的核心价值将不再仅仅是把我们从A点送到B点。
它会突破交通工具的限制,变成一个全新的、多功能的智能终端。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想象一下未来的“新形态汽车”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它会成为一个移动的、巨大的储能单元。
一辆电动车的大电池,就是一个小型的家庭储能站。
想象一下,全国有几亿辆这样的电动车,它们连接到电网里,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分布式能源网络。
在用电低谷的夜里,电价便宜,汽车可以自动充满电;到了白天用电高峰,如果家里或者电网需要,它又可以反向把电输送回去,不仅能缓解电网压力,车主甚至还能因此赚钱。
这会让能源的利用变得更加灵活和高效。
其次,当完全自动驾驶实现后,我们的双手和双脚将彻底从方向盘和踏板上解放出来。
这意味着,车内的空间布局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方向盘、仪表盘这些传统部件都可以被取消,整个座舱可以根据需求重新设计。
它不再是一个驾驶舱,而是一个真正的“移动的第三空间”。
在上班的路上,它可以是一个安静的移动办公室,让你从容地处理工作;在长途旅行中,它可以变成一个家庭影院,一家人可以躺着看电影;周末出游,它又可以化身为棋牌室或者游戏厅。
人们在车里的时间将不再是无聊的消耗,而是生活和娱乐的延伸。
更进一步,“新形态汽车”将是一个高度智能和互联的终端。
它能通过网络和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进行“对话”。
比如,它能提前和目的地停车场预约车位,到达后自动停进去;它能和红绿灯系统实时沟通,优化路线,让你一路绿灯;它还能和其他车辆共享信息,提前预知危险,让交通事故率大幅降低。
根据统计,90%以上的交通事故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机器不会疲劳、不会分心,反应速度远超人类,未来的出行将因此变得前所未有的安全。
人们使用汽车的方式也会改变,可能不再需要家家户户都买车。
因为自动驾驶的汽车利用率极高,共享出行会变得非常方便和便宜。
你只需要在手机上叫车,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就会来到你面前,送你到目的地后,它又会去服务下一个人。
私家车的概念可能会逐渐淡化,城市里也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停车场,从而释放出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
当然,从今天这个还在为价格“内卷”的阶段,要走到那个美好的“新形态汽车”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攻克许多技术难关。
比如,电池技术需要再次突破,不仅要续航更长,还要能支撑车内各种复杂功能的巨大电耗;汽车的电子电气架构需要从现在分散控制的模式,进化到一个由中央超级计算机统一调度的高度集成模式,才能处理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决策;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真正安全可靠的完全自动驾驶技术必须实现商业化应用。
这些都需要车企进行长期、大量的研发投入。
所以,回过头来看我们最初的问题。
现在的新能源车企之所以陷入价格战,是因为它们大多还停留在第一阶段的竞争维度里。
这场价格战就像一场残酷的资格赛,它会淘汰掉那些技术储备不足、只懂得在表面做文章的企业。
而那些真正有远见的企业,会在保证当前生存的同时,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决定未来的核心技术上,比如自动驾驶、操作系统、芯片和电池。
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赢得今天的价格战,只是拿到了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而真正决定谁能成为未来汽车时代领导者的,是看谁能率先定义和创造出“新形态汽车”,开启那场更深刻、更彻底的变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