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4S店的时候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就是看韩系车的时候,特意留意了一下变速箱:毕竟现在大家买车,除了看三大件里的发动机,变速箱顺不顺、耐不耐用也很关键。
结果逛了北京现代和起亚的门店,从10万级的伊兰特、K3,到20万左右的途胜L、智跑,看了一圈下来,愣是没在主力走量车型上看到韩系自家的8AT变速箱。
这就有点纳闷了,要知道韩系车可不是没8AT技术,现代摩比斯早好几年就自研出8AT了,海外不少车型都在用,比如高端品牌Genesis的G80、GV80,还有现代的帕里斯帝,都是装着这套8AT的,网上测评都说平顺性和可靠性不错,怎么到了中国市场,就见不着了呢?
今天绵就想聊聊,韩系车的8AT,到底是“舍不得”装到中国车上,还是“不敢”装?
首先得先跟大家说清楚,韩系的8AT不是“样子货”,是真有技术实力的。
现代摩比斯的8AT早在2019年就开始量产配套了,当时主要供给Genesis品牌,后来慢慢用到现代的高端车型上。
这套8AT最大能承受440N・m的扭矩,不管是搭配2.0T涡轮增压发动机,还是3.5L自然吸气发动机,都能hold住。
而且对比同级别其他品牌的8AT,比如采埃孚的8AT,韩系这套在体积和重量上还更有优势,据说能帮整车减重不少,油耗也能控制得更好。
举个栗子,海外版的现代帕里斯帝,3.8L V6发动机配8AT,百公里油耗也就10个左右,对于这么大的SUV来说,表现已经算不错了。
那既然技术没问题,为啥中国市场的韩系车不用呢?
第一个绕不开的就是成本和定价的问题。
绵查了下数据,2024年中国燃油车市场的主力价格区间是10-18万,这个区间里,自主车企卷得有多厉害不用多说吧?
比如长安UNI-K,2.0T配8AT,顶配才18.89万;
吉利星越L,2.0T+8AT的版本,起售价也才16.82万。
这些自主车型不仅用了8AT,配置还高,全景天窗、L2级辅助驾驶、大尺寸中控屏都是标配。
再看韩系车,北京现代的途胜L,现在在售的燃油版,用的是1.5T+7速双离合,起售价16.18万;
起亚的K5凯酷,燃油版是1.5T+7速双离合和2.0T+8AT,但2.0T+8AT的版本起售价要20.58万,比自主车型贵了快2万。
你说消费者在这个价位,是选18万左右的自主8AT,还是20万以上的韩系8AT?答案很明显吧。
然后得说说韩系车的“技术定位”问题。
懂的都懂,很多车企都会把好技术优先供给高端品牌,用来撑场面、树形象,韩系车也不例外。
Genesis作为现代的高端品牌,主打的就是豪华和技术,8AT这种自研的核心部件,自然要先给Genesis用,比如Genesis G80,2.5T+8AT的组合,起售价36.28万。
但问题是,Genesis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一直不行,2024年全年销量也就几千台,根本撑不起场面。
而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的主力车型,又舍不得用8AT,结果就造成了“高端技术没人看,走量车型没好货”的尴尬局面。
反观日系车,比如丰田,把8AT用在皇冠陆放、汉兰达这些走量的中高端SUV上,既提升了车型的竞争力,又没影响雷克萨斯的高端定位。
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变了,韩系车没跟上节奏。
现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都超过50%了,燃油车市场一直在萎缩,很多消费者买车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电动车或者混动车型。
而韩系车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大家也有目共睹,比如起亚的EV5,2024年8月销量才211辆。
再说说消费者的认知问题。
以前韩系车靠“性价比”和“可靠性”吸引消费者,比如早年的伊兰特、悦动,都是靠皮实耐用、变速箱平顺积累了不少口碑。
但现在,自主车企不仅在性价比上超过了韩系车,在变速箱技术上也追上来了,比如长城的9AT、吉利的8AT。
可能有人会说,韩系车是不是怕8AT在中国市场出问题,影响口碑?
绵觉得不太可能,因为这套8AT在海外已经用了好几年了,故障率一直不高。
比如美国J.D. Power的可靠性报告里,Genesis品牌的变速箱故障率一直排在前列,比不少豪华品牌都低。
最后绵想总结一下,韩系车的8AT不是“不敢”装在中国车上,而是“算不过账来”:
装了8AT,成本涨,售价涨,卖不过自主车型;
不装8AT,配置没优势,销量还是上不去。
加上新能源转型慢,本土化做得不够,消费者认知也发生了变化,韩系车的8AT在中国市场就成了“尴尬的存在”。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