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驾首次上燃油车,奥迪A5L这招绝了?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燃油车也能像特斯拉那样自己开?听起来是不是挺玄乎的?

前几天逛车展,看到奥迪展台围了一圈人,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凑近一听才知道,原来是一汽奥迪A5L成了国内第一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豪华燃油车。说实话,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胡扯吗?华为的智驾技术不都是给电动车用的吗?

可仔细一琢磨,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

燃油车装智驾,到底是噱头还是真功夫?

咱们先说说这个华为智驾到底是什么来头。你别看华为现在在手机业务上受了点挫折,但在汽车智能化这块,人家可是下了血本的。这套乾崑智驾系统配了2颗数字鹰眼双激光雷达、6颗毫米波雷达、13个摄像头,还有12个超声波雷达

听着就挺唬人的吧?我问了现场的技术人员,他说这玩意儿能让车子在城市里和高速上都能自己开,而且激光雷达还带恒温自清洁系统,下雨下雪都不怕。

不过话说回来,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疑问:燃油车装这么高科技的东西,是不是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意思?

华为智驾首次上燃油车,奥迪A5L这招绝了?-有驾

安全配置堪比潜艇,这是要干嘛?

说起安全,奥迪这次真是下了狠手。车身强度能承受超过自重6倍的压力,什么概念呢?就是说一台1.5吨的车,车顶能承受9吨的重量而不变形。

现场工作人员跟我说,奥迪是汽车历史上第一个做整车翻滚测试的品牌。当年为了测试安全性,真的把车给翻过来摔,就为了看看车身结构到底结不结实。

9个安全气囊覆盖前后排,连门把手都是“机电双保险”设计。我琢磨着,这配置放在以前,估计只有总统座驾才敢这么搞吧?

有个哥们在旁边感慨:“这配置单看下来,我都不敢想象得花多少钱。”

德国设计师专为中国人加长,这心思够细的

最有意思的是设计这块。设计师Jakob Hirzel专门为中国市场把轴距加长了77毫米,车身长度达到4908毫米。你想想,老外设计师专门研究中国人的用车习惯,这本身就挺有意思的。

华为智驾首次上燃油车,奥迪A5L这招绝了?-有驾

Jakob Hirzel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熟,但人家在设计界还是挺有名的。这次他用了什么“双重黄金比例”的设计理念,听起来挺玄乎,但看实车确实挺协调的。

关键是加长了这么多,车子看起来还不显得笨重。我见过不少加长版轿车,要么像拉伸的面条,要么就是头重脚轻的感觉。但这台A5L看着还挺顺眼的。

座舱科技感爆棚,真的有必要吗?

进到车里面,那就更夸张了。三块屏幕组成的“流影幻幕数字舞台”,听名字就知道有多炫酷。11.9英寸、14.5英寸、10.9英寸,三个屏幕各司其职。

天窗也不是普通货色,102颗RGB LED灯搭建的“银河星空顶”,晚上开车就像在太空舱里一样。Bang & Olufsen音响系统配了20个喇叭,据说音质堪比音乐厅。

坐椅更是下了功夫,“云感座椅”在17个关键位置提供支撑,还有9种按摩模式。我试坐了一下,确实挺舒服,就是不知道这些功能平时到底用得上几个。

市场争议:到底是创新还是过度包装?

华为智驾首次上燃油车,奥迪A5L这招绝了?-有驾

现场围观的人意见可就分化了。

支持的人说:“这才叫真正的豪华车嘛,科技配置这么齐全,以后开车就是享受。”

质疑的声音也不少:“燃油车搞这么多智能配置,成本得多高啊?最后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还有人担心:“这么多电子设备,万一坏了修起来得多贵?”

我倒觉得,这事儿得两面看。奥迪这么做,明显是想打破大家对燃油车“不智能”的刻板印象。现在新能源车在智能化方面确实领先一大截,传统豪华品牌如果不跟上,确实容易被边缘化。

行业影响:传统车企的自救还是转型?

从更大的层面看,奥迪A5L这波操作其实挺有深意的。

汽车行业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新能源车势头很猛,但燃油车在相当长时间内还是主流。奥迪通过与华为合作,实际上是在探索一条“传承与创新”并存的路子

华为智驾首次上燃油车,奥迪A5L这招绝了?-有驾

既保持了传统燃油车的驾驶乐趣,又融入了最新的智能科技。这种做法如果成功了,对整个传统车企都有借鉴意义。

我问了几个业内朋友,他们普遍认为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尝试。毕竟,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愿意立马转向纯电动车,但对智能化的需求又确实存在。

消费者到底买不买账?

说到底,再好的技术,再炫的配置,最终还得看消费者买不买账。

从价格来看,这些高科技配置肯定不便宜。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到底值不值得为这些“看起来很美”的功能买单?

我觉得这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

第一,实用性。这些智能功能在日常使用中到底有多大作用?是真的能提升驾驶体验,还是只是看起来炫酷?

第二,可靠性。这么多传感器和电子设备,长期使用会不会出问题?维护成本如何?

华为智驾首次上燃油车,奥迪A5L这招绝了?-有驾

第三,必要性。对于选择燃油车的消费者来说,智能化是不是他们最看重的要素?

写在最后的思考

奥迪A5L这次的尝试,不管最终市场表现如何,至少在行业层面开了个好头。它证明了燃油车和智能化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传统豪华品牌依然有创新的空间和能力

当然,这种创新是否能得到市场认可,还需要时间来验证。毕竟,消费者的钱包是最诚实的投票器。

你觉得这种“燃油车+华为智驾”的组合靠谱吗?如果是你,会为这些智能配置买单吗?还是觉得传统燃油车专注把发动机和底盘做好就够了?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咱们一起聊聊汽车行业的这些新变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