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流行,选车套路多,真实体验才最重要

现在AI写作特别火,甚至有种“没AI不成帖”的趋势。但你有没有发现,很多车帖、选车攻略,都是一副千人一面的模样,仿佛都不太像是个活人写的。整齐划一的评价,生怕得罪厂商,又太冷静,搞得选车这事都变得无趣。咱们就得说点真心话,趁AI没整明白人间烟火气,分享一下自己电车选购的心路历程,看是否有那么几位看官,有相似的感受。

我计划在2025年或者2026年买电车,现在还没到货比三家的时候,但买车这种事得提前做功课。平时路上看到稀罕的电车总得出于好奇瞅一眼,研究一番,不然人到用时方恨少,到时候一蒙头就下单,悔得都晚。

得承认,刚开始被零跑C11吸引过,外观确实看得眼前一亮,尤其旁边LOGO还挺有琢磨劲。但是这个品牌实实在在就是还没进一线,耐不住掂量,热度过去也就慢慢淡了。

接着视野顺带着就飘到智己LS6身上。话讲回来,这车侧面线条是好看的,但你绕到屁股后面,也许你会想:“设计师,是不是熬夜画草图的时候灯光太刺眼?”总觉得哪里那么点点别扭,LOGO更是一个比一个奇葩。业界怎么就对LOGO这个事儿上心点呢?智己银河哪吒三家轮着招人嫌弃,草率得不行。

智己的好兄弟叫飞凡R7,之前还研究过一阵子。造型一看有点意思,啥航空座椅、轿跑啥的都不差,但它那拦腰一刀切的尾部设计,美感实在是见仁见智。再看看这牌子的存在感,基本属于“论坛三年不冒泡”级别。车是没太大毛病,就是卖不好,厂商也没什么脾气。

要说这两年买电车有点像玩“沙雕盲盒”,说不定你前脚刚喜欢上一辆,没几个月厂家一波新品发布,直接把你心头好拍成落伍产品。乐道L60就是个典型案例,工程师应该是把“能换电”做成了唯一优势,其他都成配角,外形也没走心,不痛不痒。看哪个方面都真心勾不起兴趣。

腾势N7很多人说全靠曾经那点奔驰背书。外观吧,标准比亚迪味,不惊艳也不算难看。好不容易靠着家族脸混了个热度,结果到了街上也没啥辨识度。

昊铂HT打着“终身免费充电”这招风过一阵,说穿了就是噱头,车本身没爆点。大公司做车就爱学“木桶理论”,非得留块短板,芯片还跟不上主流,外观内饰只能算及格。

说到"极氪7X",名字总让我更习惯说成“X7”。极氪牌子口碑起伏太快,产品迭代搞得人疑神疑鬼,一年三款新车,谁敢抢首发?配置算还行,智驾能力差了点。

我只关注SUV,小米SU7虽然是轿车,第一次看也惊了一下,毕竟第一次造车能折腾到这个水平已不容易。所以但凡小米要出SUV,估计会继续火。不过就目前看YU7上市还挺有牌面,虽然外观多少带点“别家调调”,但终归还是漂亮。问题是定价小高,交付周期还长,这属实考验消费者的耐心。

长安家族,这些年车不却潮,就是不冒烟。深蓝S05、S07设计是挺清爽,但就是怎么都火不起来。我自己是有“股市阴影”,对长安广汽这俩印象一般。

同一“锅”里出来的阿维塔,我专门坐进体验了一把。坦白说,噱头拉满,实际一坐进去,满满的“未来感”直冲脑门,倒把我整不会劲了——科技堆到一定程度,有点审美疲劳了。

一说到马自达就得感慨下,油车时代的“颜值一哥”。以前开过马自达,含泪认同他们的设计没得说。EZ-60是马自达第一款电SUV,长得还是那个味儿,性能放同级里一摆,不吃不喝。

海豹06GT这车我第一眼也觉得帅,外观没得黑。但内饰单一,尤其是档把设计看一眼就不喜欢,属于见仁见智。

埃安V霸王龙,名字已经足够横了,气势搞得老高,最后一上路“神龙见首不见尾”,至今没见过一辆。宣传确实到位,就是销量很尴尬。

说说“方盒子”小众的方程豹。之前高高在上,突然甩出个13、4万能提纯电SUV的钛3,捡漏首选。但你仔细一量,车长不够,小书包一卸,尺寸都快成硬伤了。

今年出去玩,闲来无事租过一辆问界M7。起初对增程系统没啥兴趣,毕竟喜欢纯电足够直接。但M7真开几天,体验属实不错。鸿蒙座舱很顺手。新款更漂亮,有纯电,但一看价格又超预算。再说2吨多的大家伙每天开上班也有压力,总归想搞台灵巧点的。

折腾来折腾去,发现自己心里对新车其实有了底线。第一,800V快充要有,毕竟未来都快2025年了还慢充那肯定要被骂。第二,怀档必须有,谁用谁知道,省地方。第三,芯片最少得8295平台,不然交互交起来老费劲,动不动卡壳掉链子简直要抓狂。

圈定这三个硬杠杠后,备选名单顿时大大缩水。比如尚界H5,别的没毛病,偏偏800V快充都没装,400V在明年还往市场上一摆,厂家属实不着急。

AI写作流行,选车套路多,真实体验才最重要-有驾
AI写作流行,选车套路多,真实体验才最重要-有驾
AI写作流行,选车套路多,真实体验才最重要-有驾

本来以为要陷入死循环了,偶然之间进了小鹏4S店,本来打算拿下G6,结果一试就发现有更爽的G7。这车底盘、用料、空间都比G6好,唯一遗憾是尾灯有点抱怨,不过比起整体强大配置可以忽略。

配置选起来,其实就是抠颜色。我又是视觉党。星昼灰名字唬人,实际远看偏蓝灰,在阳光底下有点调皮,屋里就显得正派。内饰方面要是挑“气宇灰”,好看是好看,怕弄脏难打理;暖阳橙没摸过,怕踩雷;“秘境蓝”一上手就发现跟外观无敌搭,果断拉满。至于版本选702MAX,就是为了续航能放心。体验论坛和网友评测一通下来,搞得跟开了透视眼一样:这车就是在空间、操控、智驾里都没啥短板的SUV,再试驾一圈直接确定下单。

再回到起点,为什么要拒绝AI写作?其实很简单,车是自己开,钱是自己花,体验只有自己知道。无数车帖、测评、评测视频表面很“科学”,其实大多是AI按照流程往里填参数。真要看参数,机翻都行。好玩的是,对每一辆车的喜欢和不喜欢都是一瞬间的事,是主观直接的事,AI还学不来“眼缘”“手感”这些细节。

再比如进小鹏展厅的时候,顺便扫了下新P7。那造型简直未来感拉满,不喜欢都难,说明厂家也在琢磨用设计去搏用户的心动。颜值、科技感、体验、品牌力,全是拼出来的,各花入各眼,没谁能代表消费者的全体。

写这么多回头一看,其实选车属于一笔人生小投资。谁也别劝谁,自己动手码码字,眼见为实,手中有感,脑中有谱,才是安心买车的节奏。无论今后电车市场怎么变,无论AI再怎么升级,最终上市路上的车,是不是每个人都要亲自挑,亲自试、亲自感受才有答案?所以,选车嘛,就得多看多试、多问多想,真实才最有说服力。你现在也许觉得今天的选择就已经完美,到了明年又会遇到更心动的,人生就是这么回事,没啥完美答案,但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交代就够了。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