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个时候不买车反而是最好的赚钱方式,真没开玩笑。你试想,2022年我花15万买了一台卡罗拉,月供2500元,搞了三年,结果呢?还没还清,今年车才7万多,就可以出手了。这买卖真是亏了个八万块,亏多了这词都算轻的。回头一想,如果我当初没买卡罗拉,现在就可以把那8万赚回来。是不是挺有意思?买车这事儿,基本上就是一场折价的游戏,就像手里的股票,买了就得跌。
去年春天,我还记得去4S店给车做保养,师傅曾跟我说:你这车现在二手挂价6万都难,车况好的话,可能更低。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心想,三年下来,月供、油费、保养费,总共砸进去快20万了。可你看二手市场,除了少数新款,大部分车都不是用车的优等生。而我那次看着仪表盘上的里程,心里那个憋屈啊。要不是我没买车,这钱存银行吃利息,差不多还能多拿一万。还不算车越来越不值钱,一年不花钱的存款,年利率3%,光利息就5400块左右,等于白赚。
心里多少还藏着一丩小疑问——是不是所有人的折价故事都像我这个样子?毕竟每辆车都不一样,我身边朋友也有不同遭遇。有的车保值到了极点,比如某些合资SUV,保值率80%以上,没那么折价——但我猜啊,那些车价格贵点的,维护和保养成本也高。这点我没细想过,也许有点偏见。
说起这个,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细节挺实际。比如我邻居老张,他去年打算买辆7万多的SUV,结果听我说了一堆亏钱故事后,心里一沉——那我干嘛花这冤枉钱?他后来把车费转存银行,一年利息差不多300到400块之间(还是估算的),反正比买车保值多了不少。而且,他还说,单位内部空间优化、理财理得清清楚楚,就是比盯着车贬值要稳妥。细想一番,存点钱,做个小买卖,比盯着车子身价忽高忽低,要实际得多。你说是不是?其实我还在想,车这个东西,本质上就是个消耗品,不像房,能升值。难怪很多没必要先发制人买车,反而把钱用在投资、理财上更实。
当然啦,也不是说所有人都能把钱都靠银行存着。你要是真的每天必须开车,工作不离身,那当然还得买车。比如我那朋友小李,他是那种每天通勤50公里,买车变成刚需了。可问题是,他现在还得还车贷。我跟他说,别急,咱们不一样,你多考虑考虑你的实际需求,说白了,车变成了负担。邻居老张每次开车都说:要不是因为工作,早就扔了。他倒是活得挺明白。
最我惊讶的是一件事——我记得我刚在社区翻了翻相册,看到去年买车时的照片,那车皮子漆都快掉了,养到折算下来,车的价值可能都比不上那会儿买的价。你不能不承认,汽车的折价速度比很多人想象的还快。有人开车用的第二年就入土,有人买一辆豪车,三年后都能卖个好价。
有趣的是,我妈去年住院,她看我还炫耀那辆车说:买车真是个大坑。我还打趣说:我当初要是不买那车,现在岂不是发财了?心底里知道,早买早享受的故事也有点偏向——早买到手,折价压力也早走了,但如果那钱都存银行,早就发了息。
去年年底,我还跟老张说,别再盯着车的价格了,他笑着说:反正我都不买国产了,要留点钱应付未来。今年夏天,一个突发状况又让我醒悟——我车空调突然出问题,修一下要3000多。正赶上我妈住院,押金要5万,没有现金,只能找老张借。靠!那一瞬我就明白了:早知道不买车,把钱存银行,紧急时还能应急。
此刻我心里又出现一个疑问:是不是每个人的情况都一样?自我更正一下——其实每个家庭的需求不同。只很多人买车,还是出于惯、面子或焦虑。感觉没车就落后,实际上,很多时候,真是多此一举。我倒觉得,开车的乐趣,主要是觉得方便,但实际上车辆带来的负担,远比想象多。
最后我留个问题——你觉得像我这些遭遇,是偶然还是大部分人的真实写照?毕竟,车这个东西,除了面子和便利,更多时候是负担和亏钱。你还会冲动买车么?还是说,早一点理性点,把投资的眼光放远点,或许也就少走一点弯路。
---
这段先按下来,不急着总结,真要总结,你会怎么告诉别人?开车是不是好还是坏啊——价值就是看你怎么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