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食物观 推动农林牧渔高质量发展

□见习记者 唐海兵 本报记者 吴玉玺

惊蛰一到,万物一新,全省各地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备春耕。而在尚志国有林场管理局帽儿山林场,他们的“备春耕”已经结束了——“今年我们一共生产了200万袋黑木耳菌包,待到3月下旬,这些菌包将会被发往延寿、海林、绥阳等地,送到种植户的手中。”生产负责人田成龙介绍。

践行大食物观 推动农林牧渔高质量发展-有驾

东宁市道河镇木耳采摘现场。本报资料片

不仅仅是黑木耳产业,我省农、林、牧、渔各项产业发展也正如火如荼,在龙江大地上奏响大食物观“交响曲”。

近日,记者走进多个县市,探访各地如何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让我省大粮仓更加丰富多元。

践行大食物观 推动农林牧渔高质量发展-有驾

同江市的草莓采摘园。

小木耳变成“金疙瘩”

走进帽儿山林场的养菌室,入目是排列整齐的黑木耳菌包,在发往全省各地前,它们都会在舒适的“空调房”内健康生长。

“菌包已进入养菌状态,对于温度、湿度等生存环境条件要求十分严格。”田成龙介绍,养菌室内设有智能进风、排风系统,用来调控温度和湿度。每天早中晚,都会有值班人员过来查看,以保证菌包质量。

今年,林场除了出售菌包外,还利用高筐养菌的优势,生产研发出锯末、枝条二级固体菌种,累计销售5000包锯末菌种、1000包枝条菌种。

田成龙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1包锯末菌种能产40袋三级菌包,1包枝条菌种能产150到200包三级菌包。同时,菌种的利润比出售木耳菌包高2到3倍。产量高效益好,对林场和种植户来讲是一件双赢的事。”

谈起未来规划,田成龙有个想法,“我们打算依托林场现有的30栋黑木耳养殖大棚和1万平方米的露天养殖区域,建设专业化菌类产业园区,持续扩大种植规模,在带领林场职工及周边村民致富的同时,把林场的黑木耳和菌包销售到全国各地。”

2022年,我省印发《全省林下产业振兴行动方案》,聚焦森林食物产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向森林要食物”的行动指南。省林草局负责人表示,我省将聚焦森林中蕴含的丰富食物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等特色优势森林食物产业,推动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产品。

践行大食物观 推动农林牧渔高质量发展-有驾

北大荒集团五九七农场有限公司盛产的水果。

为“全鱼宴”增添新选择

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呼兰水产试验场,池水虽未完全解冻,但科研人员们正在进行另外一种形式的“备春耕”。

“池塘冰封期马上就要结束,即将迎来鱼类的产卵期,现在我们进行着孵化设施、催产药物和幼鱼饲料等筹备工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所属农业农村部水产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户国说。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是我国成立最早、北方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淡水水产科研机构,开展水产生物技术、水产遗传育种、水产增养殖技术、水产病害防治、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是我省渔业产业发展的“智囊团”。

就在前不久,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创制出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鲤科鱼类基因编辑新种质,诞生了“无刺”鲫鱼。

“我们完成了无肌间刺鲫鱼规模化繁育,获得发育正常的无肌间刺鲫鱼第三代群体2万余尾,无刺比例为100%,证实了无肌间刺性状可遗传。在突破了‘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同时,也将解决老百姓吃鱼‘卡嗓子’问题。”户国介绍。

不仅仅是“无刺”鲫鱼,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还培育出了“松浦红镜鲤”“易捕鲤”和镜鲤“龙科11号”等3个鲤鱼新品种;杂交鲟“鲟龙1号”、虹鳟“水科1号”和“全雌1号”等3个冷水鱼新品种,为国人餐桌上的“全鱼宴”增添了新的选择。

践行大食物观 推动农林牧渔高质量发展-有驾

五九七农场有限公司梨花盛开。本稿件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省农业农村厅提供

打响“寒地龙药”金字招牌

在鸡西绿海林业有限公司北药苗木繁育中心内,技术人员们正在进行刺五加外植体组培实验。繁育中心副主任于成龙向记者介绍,刺五加组培实验是通过采收优良单株的嫩芽或以刺五加种子合子胚作为外植体,通过激素诱导获得胚性愈伤组织,再添加到液体培养基中获得体细胞。

“预计3月下旬就可以获得成熟体胚转移到GA3MS培养基中诱导生根获得刺五加幼苗。”于成龙说。

刺五加是我省道地中药材之一,位居“龙九味”之首。我省刺五加蕴藏量居全国第一,总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按照我省2023年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要点,刺五加将作为“寒地龙药”的旗舰品种和首位经济重点发展,把我省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刺五加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在北药苗木繁育中心的户外种植区域,记者看到,一排排标记着不同产地的刺五加苗正在茁壮生长。

“这是我们的种源资源圃,也是全省唯一的刺五加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我们从全省10个地区精选优质刺五加种源,将他们放在统一的环境条件下生长,通过长期监测优选出性状较好的刺五加单株进行组培实验,就可以繁殖培育出更适宜本地生长、药性和品级更好的刺五加种苗。”鸡西绿海林业有限公司副经理杨忠华说。

为了组建这一现代化创新型种苗繁育平台,鸡西绿海林业有限公司从上海等地引进各种大型设备,同时邀请东北林业大学专家级教授进行专业指导。

杨忠华介绍,在试验阶段结束后,即将进入扩繁阶段,每年可以提供优良北药苗木100万株至200万株,逐步形成生产、科研、试验、示范、繁育推广、种质资源保存的多元化基地,助力我省北药产业发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