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坐进车里,车内那股新塑料和座椅微微的异味让我觉得还挺像个刚出厂的新玩具。有位朋友打趣说:这车型是不是又跑了趟新车工厂?我嘿嘿一笑。这个行业的事情,真是拼了命追速度。
最近行业的变化,估算从去年到纯电车的市场份额大概增长了三成(样本少,估算得不准,但可以感受到趋势挺快),但增程、油改电的车也没停下来。其实不完全是倒退,更多像一种补充。
我印象中,去年我跟一个油站的老板随口聊起新能源,他说:要是真能搞个油改电,省事啊。纯电价又贵,充电还慢,大家都还在犹豫。当时我觉得挺实在。你试想,冬天跑起来,电池能不能发挥正常?还得考虑充电站布局。这个问题,没人能给出一个统一答案。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尤其是看到像智己LS6推倒重来,从纯电变成双动力车型,真是让人琢磨不透。它可以说是用想做纯电试探市场,但实际上又油改回来了,原因绝对不是凭空的。不然怎么会在换代后,选择增程混合呢?你研发这个东西,成本就像盖房子,从零到一栋大楼,过程长得很,哪能随便就改。那一套纯电架构,走了几年的时间,突然要插入内燃机,必然要做结构调整,还得在软件上调试快一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某车企的内饰改动,挺细微的,只是多了个散热水箱‘凹进去’的地方。意思很明显了:增程器要散热呀。于是,我开始琢磨,这其实也算是硬着头皮改造纯电平台的一个补丁。它就像你开车晃悠,宽敞的车厢变得更重了,还不敢把悬挂调得太硬,以免上下颠簸不舒服。
说回来,小鹏的增程版价格也不便宜,预计起售价20万左右。这个价,放在纯电车型里,就是那种还带点油的状态。一方面,它用的是已有的发动机型号,外部供应,成本控制得还行。一小时能发80度电,我心里算了个值,假设用油平均每公里0.12升(估算),那么油耗在6L/100km左右,也不是特别差。换句话说,这车的油电结合,是个在中国大面积县域比较符合需求的东西。
在我脑海中,能感觉到,电池包的大小是个门槛。G7用55.8度电,续航在315到430公里区间(估算,没有具体试乘试驾),而X9则用63.3度电,有点像是人员配备微调一样,每个细节都在折中。你不能只看买车的数字,考虑到实际用车场景——上下班、旅游、农村走走,它们的实用性差异就很明显。
我在想,既然增程车型没有纯电那么打磨那么久,为啥还能出现?是不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消费者,很多还是喜欢油油的刺激感?就像一边喝奶茶一边抽烟。你说,到底走纯电还是油改?现在纯电受限制的地方还很多。充电难,续航焦虑,冬天电池里头的电都像会冻死的鱼。
我曾经猜测:也许,车企们不是真的看中而是凭借现有供应链拼命抓市场份额。毕竟,搞纯电的成本高,研发新平台、换模、打样,可能得花个几亿。而增程,硬件基本不用全新研发,只要把发动机、散热、水箱,搭在原有平台上——这成本,能省不少。嗯,不知道我这个猜测是不是太天马行空了。
说到供应链,我不得不说,汽车行业投资就像运营一只金刚钻的手工艺品,材料不枯竭,供应不上就卡脖子。纯电的高压电系统和电池,刚开始还算新鲜,后来发现材料供应变得紧张,成本飙升。而增程的发动机、散热器、油箱等,一直是成熟货,供应稳定,成本相对可控。
你们会不会觉得,这年头看车,就是看升级和倒退的交替?前段时间,朋友问我:你说,车企到底在搞什么?越变越复杂。我觉得,行业其实还在试探不同的路。纯电快走不通?那就走增程,再不行就油改油。直到找到一个平衡点。
而我自己也有点嫌麻烦,纯电充电还得排队、等时间,冬天电池容量还缩水,真是麻烦。但话说回来,那种纯电即未来的想法,也没错,毕竟,谁都不喜欢柴油车的尾气和噪音。
最多我就会想:那油改电,到底能坚持多久?如果像我猜测,未来产业链和技术都能像快递包裹一样,随时调配,或许纯电车会变得更加普通,就像现在的手表、灯泡一样,普及到每个家庭。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何那些被油改电包围的车型总能卖出不错的销量?难道其实消费者对燃油+电的组合,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爱?或者,只是市场还没有完全接受纯电的革命?你怎么看?会不会这其实只是个过渡阶段,而不是终点?
从研发的角度来看,好比你买的那辆车,焊接点的变化,再难也就是多了一根线,可以调整。而整个平台保持稳定,就像你用一块木板拼房子,添几条梁就能变出不同样子。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车企要废旧变新——成本最低,不用大翻新。
我还在想,这油改电到底是一种倒退吗?在数字上看,的确削弱了真实的纯电技术封神的声浪。但是,从实际功能和需求出发,却是合理的折中。没有哪个行业,能在一夜之间彻底变革。
现阶段,你会更倾向于,纯电的未来干嘛还是增程保驾护航?还是觉得真心想要油改电,以为保底机更稳妥?只有等待时间告诉我们答案。
回到那辆车的细节——你有没有注意到,增程模型的行李箱空间略微缩水了点,但车头那点微调,不会影响日常驾驶。只是,未来是否能做到油电兼得,还是得看明年政策与技术的风向了。
你说,变革的道路,会不会其实很漫长?而真正的纯电未来,是不是要我们下一次下车、关掉油门时,再去想一想的那个理想场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