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限速风波:技术伦理与用户体验的博弈

事件背景:从“一键狂飙”到“赛道考级”

2025年5月1日,小米汽车通过OTA更新为SU7 Ultra车型新增了“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要求车主在官方指定赛道完成圈速达标后,才能解锁车辆1548匹马力的全性能模式。这一政策迅速引发两极分化的舆论风暴。此前,车主仅需通过《驾驶安全注意事项》测试即可解锁性能,但多起飙车失控事件促使小米收紧政策。

新规下,车主需在浙赛、天马等赛道达到特定圈速标准(如浙赛1分46秒内),方可解锁全马力。郑州车主王先生吐槽:“刚提车一个月,马力就被‘砍’了?”而赛道爱好者赵女士则认为:“1500匹不是玩具,赛道才是归宿。”

小米SU7 Ultra限速风波:技术伦理与用户体验的博弈-有驾

争议焦点:安全优先还是“付费阉割”?

支持方:马路不是赛道,安全无价

部分用户支持小米的举措,认为高马力车辆在公共道路滥用风险极大。开封王女士表示:“限制马力能防止孩子飙车出事,安全第一。”法律界人士指出,若车主因超速100%以上(如时速303km/h)引发事故,车企可能面临连带责任。小米通过合同约定将全马力场景限定于赛道,符合《车辆车速限制系统技术及试验方法》国家标准,规避法律风险。

反对方:用户体验被“锁死”,成本陡增

反对声则集中在用户体验和经济成本上。洛阳车主李先生比喻:“买顶配电脑却要考试才能用显卡。”郑州周边仅中原国际赛车场符合考核条件,单次赛道日费用约2000元,加上培训成本(如1对1课程3000元/小时),解锁全马力需额外花费上万元。部分消费者因此转投其他品牌。更有人发现“地理围栏”漏洞,催生“代刷圈”灰色服务,技术伦理与用户权益陷入博弈。

小米SU7 Ultra限速风波:技术伦理与用户体验的博弈-有驾

法律与行业视角:车企的“两难钢丝绳”

小米并非首个限制性能的车企。特斯拉Model S Plaid(2023年)要求培训解锁赛道模式,保时捷Taycan Turbo S的“超增压模式”需付费开启。但小米的“圈速考核”更为严格,直接绑定实际驾驶能力。

律师分析指出,小米通过购车协议和系统更新告知用户解锁条件,属于合同附条件约定,未侵犯财产权。若车主自行破解系统,则构成违约。行业人士认为,车企在技术创新与公共安全间需找到平衡,但一刀切政策易引发用户反弹。

用户与车企:如何平衡安全与体验?

用户需求分化:商务派 vs 性能党

小米SU7 Ultra的定位本就兼顾商务与性能,用户需求差异显著。金融从业者马先生称:“商务接待用不到全马力,安全更重要。”而赛车爱好者则追求极致驾驶乐趣,认为政策“限制了产品核心价值”。业内人士建议,小米可推出分级解锁机制,例如根据驾驶记录动态调整权限,或提供线上模拟培训降低门槛。

小米SU7 Ultra限速风波:技术伦理与用户体验的博弈-有驾

车企责任:沟通与透明度

争议背后,用户对车企决策透明度的质疑不容忽视。洛阳汽车销售张先生指出:“政策实施前应充分调研,避免‘家长式’管理。”小米客服虽解释“日常900匹已够用”,但部分车主仍认为沟通不足。未来,车企或需通过用户社区、定制化服务等方式增强互动,减少单边决策的负面影响。

小米SU7 Ultra限速风波:技术伦理与用户体验的博弈-有驾

延伸思考:智能驾驶的信任危机

同期,围棋冠军柯洁在直播中吐槽某车企智驾系统“好蠢好吓人”,称其高速跟车时遇减速带突然退出,险酿事故。尽管小米澄清“柯洁尚未提车”,但事件折射出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不信任。

当前L2级辅助驾驶仍需人工监管,但车企宣传常被指“夸大”。工信部已要求明确系统功能边界,禁止虚假宣传。如何在技术推广中建立用户信任,成为行业共同课题。

创新与责任的“双行道”

小米SU7 Ultra的限速风波,本质是技术伦理与商业逻辑的碰撞。车企在追求性能标杆的同时,需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用户则需理解,极致体验的边界是公共安全。未来,唯有通过技术分级、用户共治与政策引导,才能实现“速度与安全”的共赢。

正如网友所言:“马力可以解锁,但安全意识必须常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