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给长城汽车烧的“纸钱”,在前两年差不多能把保定总部给埋了。
风向是从哪儿开始不对的呢?
大概就是从哈弗H6,那个曾经能闭着眼一个月卖8万台、被捧上神坛的“天选之子”,销量一头栽下来,摔得连亲妈都不认识之后。
整个气氛就变得特别微妙,好像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在等着看魏建军的笑话:“看吧,让你瞎折腾,这下玩脱了吧?”
说实话,这锅也不能全甩给别人。
那会儿的长城,干的事确实有点上头。
你说好好的“哈弗H系列”、“WEY VV系列”,都是当年响当当的名号,怎么说砍就砍了呢?
那感觉,就像你常去的一家宝藏小馆子,味道正宗,价格公道,突然有一天老板告诉你,他要去搞分子料理了。
你心里除了卧槽还能说啥?
更别提那个能逼死强迫症的命名体系了,猫、狗、咖啡、炮弹……不知道的还以为闯进了什么神奇动物的饲养基地。
所以啊,当所有人都觉得长城这艘船快要被自己人凿沉的时候,哈弗猛龙,这么一个愣头青,就跟从地里冒出来似的,突然火了。
你敢信?
一个长得跟砖头没啥区别的“方盒子”,在一个连特斯拉都得降价求生的市场里,卖得风生水起。
这简直比剧本还离谱。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
长城自己不已经有坦克300这个“方盒子界”的网红顶流了吗?
再搞一个哈弗猛龙,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打自己人?
起初我也没想明白,直到我看到身边一个天天喊着“油价太贵”的朋友,咬牙提了台猛龙。
我问他:“你又不越野,买这车干嘛?”
他白了我一眼:“哥要的是这个‘范儿’,懂吗?一种随时可以掉头,把老板和PPT甩在身后的幻觉。”
我瞬间就懂了。
长城这波,属实是把人性拿捏得死死的。
猛龙的成功,根本就不是一台车的胜利,而是一次对当代城市“社畜”心理的精准狙击。
它没打算跟坦克300去抢那些真心想玩泥巴的硬核玩家。
它非常鸡贼地看准了另一群人:心里有个越野梦,但身体却无比诚实地黏在柏油路上的人。
这些人需要一个“道具”,一个能证明自己“内心狂野”的社交图腾。
于是,猛龙就成了一个完美的“缝合怪”。
外观上,它足够硬,方方正正,线条分明,开出去绝对没人觉得你好欺负。
这造型有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能同时征服家里的老婆和老爹,谁也挑不出大毛病。
最绝的是它的心脏——Hi4电混四驱。
这玩意儿简直是天才的发明。
它告诉你:兄弟,我知道你心疼油钱,平时上下班,你就把它当个电车开,安静又省钱,起步还能秒杀一众买菜车。
但如果你哪天心里不痛快,想去郊区找个坡撒野,这套四驱系统和后桥差速锁也不是吃素的,至少能保证你不会在姑娘面前被个小水坑给办了。
6秒多的零百加速,更是让你在红绿灯前,拥有了随时“教做人”的底气。
发现没?
它把“硬派越野”这个品类里所有劝退普通人的毛病——高油耗、舒适性差、价格贵——都给巧妙地规避掉了,然后把最有诱惑力的那个壳子和“四驱”的噱头留了下来,最后用一个15万左右的真诚价格打包卖给你。
这已经不是卖车了,这是在卖一种“生活方式”的入门券。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社会情绪的投射。
为什么现在的人对一个“方盒子”如此上头?
因为它在视觉上就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和“逃离感”。
在拥挤的城市里,它像一个移动的堡垒,暗示着一种不受约束的可能性。
这副铠甲,是成年人对抗枯燥生活的一种默契。
当然了,把猛龙吹成神车也没必要。
它的内饰质感、车机系统的流畅度,跟那些新势力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底盘调校也谈不上多高级,就是个标准的SUV底子。
但你得看价格啊,这个价钱,它给了你一个独一无二的“人设”,这就够了。
所以,当别人还在复盘长城这两年到底走了多少弯路的时候,猛龙的销量已经悄悄地打了所有人的脸。
它证明了一件事:即便是在最混乱的时候,一个老牌车企的底蕴和对市场的嗅觉,依然可能在某个瞬间被重新激活。
这一仗,长城赢得不只是钱,更是信心。
只是不知道,这回是蒙对了,还是真的想明白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