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汽车论坛和短视频,从十月中下旬开始,关于朗逸Pro内饰曝光的消息就没断过。
十月底,一组号称生产线实拍图的内饰照片流出,IT之家等媒体相继报道了更清晰的细节特写。
重点全在一个大尺寸中控屏和一个电子怀挡杆上!
要知道,现款朗逸可是大众在国内的销量担当,2024年十月月销达32365台。
主打的就是皮实耐用加性价比,这个定位早就深入人心。
现在突然曝光新一代Pro版的内饰,还整上科技感拉满的配置。
当时就有老车主嘀咕,我这刚买没两年的现款,不会要凉凉吧?
更关键的是,朗逸Pro将在十一月正式亮相。
那问题就来了,这波内饰升级到底是小改款整活,还是大众要拿它硬刚国产新能源?
现款朗逸会不会为了清库存直接降价?
咱今天就来扒扒这事儿!
第一部分:大屏+电子怀挡!朗逸Pro这内饰升级,到底"升"在哪儿?
根据十月底流出的生产线照片和随后曝光的细节图,朗逸Pro的内饰最大变化就俩。
一块悬浮式大尺寸中控屏,还有替换传统档把的电子怀挡机构。
当时不少人看到图第一反应是,大众终于开窍了,这配置放在两年前,谁敢想?
但仔细琢磨,这俩改动可不是简单的堆料,背后藏着大众对市场需求的精准补课。
说起来,这次升级的关键细节有三处,缺一不可。
首先是中控屏从小变大,终于不寒酸了。
从曝光图看,朗逸Pro的中控屏尺寸至少在十二到十三英寸。
现款高配也是十二英寸,不过新版本的悬浮式设计,边框明显更窄。
UI界面看起来更接近ID系列的简洁风格,视觉上更舒服。
要知道,现款朗逸的低配中控屏只有八英寸,一直被吐槽像老式平板。
不仅尺寸小,功能还局限在导航、蓝牙这些基础操作。
连CarPlay都得插线连接,无线功能想都别想。
这次升级后,大概率会支持无线CarPlay和CarLife。
甚至可能加入语音控制,比如你好大众,打开空调这种基础指令。
有些媒体甚至猜测朗逸Pro可能直接用了大众最新的MOS系统。
虽然这个系统之前在ID系列上有用户吐槽卡顿,但总体来说是大众的进步。
其次是电子怀挡取代传统档把,节省空间还高级。
现款朗逸用的还是机械档把,占了不少中控台下方的空间。
导致杯架和储物格都得挤着放,使用体验确实一般。
而电子怀挡,类似ID系列的小巧设计,直接省出了至少三分之一的空间。
副驾前的中控台区域可能会增加无线充电板,带散热功能那种。
或者更大的储物盒来放手机、钥匙这些随身物品。
有业内人士分析,大众这是学聪明了。
新能源车都用电子怀挡了,燃油车再抱着机械档不放,年轻人真的不买账。
电子怀挡的操作逻辑其实很简单,停车时用拇指就能换挡。
直观感受上比传统档把的操作,显得更有科技范儿。
这对追求新鲜感的年轻消费者,吸引力是不小的。
再次是细节材质微调,但整体还是大众味儿。
虽然曝光图里方向盘还是三辐式设计,没用ID系列的两辐方向盘。
但中控台上半部分可能换成了软质搪塑加缝线工艺。
现款部分区域是硬塑料,摸着廉价感比较明显。
门板上的按键布局也更简洁了,不那么拥挤。
不过座椅材质和整体配色方案暂时没看出大变化。
大概率还是偏向家用舒适的浅色系为主,这是大众一贯的思路。
总的来说,朗逸Pro的内饰升级不是面目全非,而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微调优化。
保留了朗逸的设计风格,又融入了更现代的元素。
这种升级思路,既能留住现有用户的熟悉感,又能吸引新用户的目光。
当时看到这些改动,不少网友调侃,大众终于不抠门了。
电子怀挡加大屏,这配置放在国产十万级车上都是标配。
但也有人质疑,这不就是学新能源的套路吗。
大众的燃油车核心竞争力到底还在不在。
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深思,因为它触及了朗逸Pro这款车的市场定位。
是继续走传统燃油车的路线,还是要向新能源靠拢。
大众的选择,反映了整个行业的一种尴尬处境。
第二部分:为啥朗逸Pro突然"整活"?背后是大众的"焦虑"还是"野心"?
可能有人要问,朗逸作为大众在中国的常青树,曾经月销都在三万多台以上。
为啥非要在这个时候升级内饰,难道不怕成本增加影响利润?
其实这背后藏着大众对国内市场的战略试探,是一种被迫的选择。
看似积极的升级,实则是大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先看大环境,2025年的国内轿车市场,早就不是合资车的一言堂了。
比亚迪秦PLUS DM-i是插混车型,月销都在两万台以上。
吉利星瑞是燃油车,2024年十月销量约14035台,也不是小数字。
长安启源A07是纯电车型,销量表现也很亮眼。
这些国产车型有一个共同点,科技配置拉满。
大屏、智能语音、辅助驾驶,这些功能一个不少。
关键是价格还比同级别合资车便宜一两万块,这差距太大了。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在急速上升。
2025年十月,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了55点9,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意味着每买十辆车,就有接近六辆是新能源。
燃油车的市场空间在急速萎缩,这是不争的事实。
反观朗逸,虽然销量基础稳定,但用户吐槽最多的就是配置跟不上。
现款中低配连倒车影像都得选装,这在2025年简直不可思议。
车机系统卡顿是常态,很多用户都有这样的抱怨。
甚至还出现过减配事件,有用户反映订购的配置交车时没有。
连最基础的OTA升级都要等半年,体验上确实比不了新能源车。
再看大众的算盘,朗逸Pro定位比现款朗逸略高。
预计售价在十二到十五万这个区间。
现款朗逸的主销价格更宽泛,最新优惠后入门款才6点98万。
这意味着朗逸Pro不是面向所有消费者的,而是有明确的目标客群。
那些不想买国产新能源,但又想要点科技感的燃油车用户。
这群人存在吗,肯定存在,但数量在缩水。
朗逸Pro这次升级内饰,本质上是在用燃油车的价格加接近新能源的体验来守住基本盘。
大屏和电子怀挡虽然不算革命性技术,但对传统燃油车用户来说,足够带来新鲜感。
能让他们觉得,我花这个钱,没有被时代抛弃。
更关键的是技术成本的考量。
电子怀挡和悬浮式中控屏已经是成熟供应链产品。
德赛西威、华阳集团这样的国产供应商都能供货。
大众批量采购的成本并不高,这是业内的共识。
有业内人士估算,一套十二英寸中控屏加电子怀挡的总成本。
比现款八英寸屏加机械档把也就贵两千到三千块。
但这个投入,能显著提升用户的感知价值。
这就是大众的精打细算,用小投入换大口碑。
避免被国产车越甩越远,至少在配置层面不落伍。
但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大众为什么不直接用新的系统,而是要升级朗逸而不是推新品。
是因为朗逸这个品牌的积累太重要了。
2024年全年累计销量达到32万台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客户基数。
每一个朗逸用户,都可能在未来购车时首先想到朗逸Pro。
品牌惯性在这个市场依然很有威力。
与其开发全新车型,不如升级现有爆款来得快。
而且风险更小,因为有现款的用户积累做保障。
这个思路,体现了大众的务实和保守。
第三部分:现款朗逸会降价"清仓"吗?燃油车的"防守战"还能打多久?
现在问题来了,朗逸Pro既然要主打科技升级,那现款朗逸怎么应对。
是硬扛价格,还是直接降价清库存。
这对想买燃油车的消费者来说,才是最关心的问题。
从历史经验看,大众向来擅长新老同堂销售。
朗逸和朗逸启航、帕萨特和帕萨特Pro都是这个套路。
用价格差来覆盖不同预算的用户,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
但2025年的市场环境不一样了,这是关键。
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超过55,燃油车的刚需属性正在减弱。
很多人买燃油车,是真的对新能源有顾虑。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顾虑在逐渐消散。
充电设施越来越完善,新能源车的续航也在进步。
消费者的心理防线正在慢慢瓦解。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现款朗逸不降价,很可能被国产车按在地上摩擦。
但如果降价太多,又会伤害品牌溢价,得不偿失。
大众陷入了两难的局面,这是整个合资燃油车企业都面临的问题。
目前2025款朗逸新锐已经开始推出优惠政策。
原价7点99万元起,年前大定可享6点98万元限时价。
优惠幅度约一万块,这个力度在合资车里算中等。
建议关注年底经销商端的年末清库优惠,可能会有更大幅度的综合优惠。
但要注意一个细节,低配车型的配置可能不会升级。
织物座椅、卤素大灯、缺倒车影像,这些都保持不变。
高配车型可能会通过赠送保养、延长质保等方式变相降价。
经销商的这个套路,实际上是在保护新车的毛利。
明面上的优惠不多,暗地里的好处却不少。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带来了一个选择题。
如果预算有限,十万块以内,现款朗逸的降价版依然是燃油车里的务实之选。
特别是1点5L自然吸气加6AT的组合。
这套动力系统省油,耐用,维修保养成本也低。
很多用户都对这套组合赞不绝口,说开个十来年没问题。
但要建议避开库存超过半年的车型。
检查轮胎生产日期和机油标号,这些细节能看出车的存放情况。
优先选带基础配置的版本,倒车影像和ESP这些安全配置不能少。
但如果你追求科技感和新鲜感,不妨再等等朗逸Pro。
因为大屏和电子怀挡的体验提升是实打实的。
特别是对于年轻用户来说,科技配置的吸引力很大。
而且朗逸Pro的推出,意味着朗逸产品线的升级换代开始了。
未来新款朗逸可能会逐步向Pro靠拢。
现在买现款,过两年可能会显得配置有些落后。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消费者宁可等朗逸Pro上市。
宁可多花点钱,也要买到更新的东西。
这是人之常情。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燃油车的保值率问题。
新能源车的保值率一直不高,这是行业共识。
但燃油车不一样,特别是大众这样的品牌。
二手朗逸的保值率在同级别车里还是不错的。
这意味着如果你现在买现款朗逸,几年后卖出去,损失不会太大。
而且朗逸的维修配件便宜,保险费用也不高。
这些隐形成本加起来,朗逸的总体拥有成本其实很低。
这是新能源车目前还没有优势的地方。
长期来看,买朗逸的经济性还是有保障的。
第四部分: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朗逸Pro内饰曝光后,评论区直接成了大型讨论现场。
各种观点碰撞,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
咱挑几个典型问题聊聊,相信你也会想到这些。
最多人问的就是,电子怀挡真的比机械档好吗,会不会容易坏。
这个问题确实有代表性,因为涉及到可靠性。
电子怀挡的优势是节省空间加操作更顺滑。
ID系列的怀挡设计,停车时用拇指就能换挡。
操作逻辑直观,上手很快。
可靠性其实不用担心,大众的电子怀挡经过了至少十万次耐久测试。
这相当于正常使用二十年的工作量。
故障率并不比机械档高,这是实测数据支持的。
唯一的小缺点是,如果车辆没电,可能需要额外操作才能挂入P档。
但朗逸Pro应该会保留机械应急解锁这个功能。
所以从保障角度讲,不用过度担心电子怀挡的可靠性。
还有人问,现款朗逸降价后,还值得买吗,会不会是清仓垃圾车。
这个问题触及了消费者的心理底线。
谁都不想买清仓货,觉得那是压箱底的问题车。
但实际上,现款朗逸降价版依然是燃油车里的务实之选。
特别是如果预算确实有限,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
1点5L加6AT这个组合,历经多个年代的市场检验。
维修案例多,问题已知可控。
售后配件便宜,小毛病自己都能搞定。
这些都是降价版朗逸的优势。
但前提是要避开真正的问题车,这需要下点功夫。
看轮胎生产日期,检查机油品质,听发动机声音。
这些看似小事,其实能判断出车的真实状况。
别因为便宜就完全放心,还是要做基本的检查。
还有人关心,朗逸Pro会用大众最新的混动技术吗,还是纯燃油。
这个问题反映了消费者对混动技术的期待。
根据目前的消息,朗逸Pro大概率还是1点5L自然吸气和1点5T涡轮增压两款燃油动力。
匹配6AT或7速双离合变速箱,这和现款没有本质变化。
但可能会优化发动机热效率,比如1点5T版本热效率提升到38以上。
油耗会更低,这是一个隐形升级。
真正的混动版,比如朗逸PHEV,可能会在后续推出。
但短期内不会和Pro版同步上市。
大众的想法可能是,先用Pro版坚守A级轿车市场。
然后再看市场反应,决定是否推出混动版本。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
关于内饰用料,也有人关心到底是什么级别。
朗逸Pro可能会换成软质搪塑加缝线工艺。
但不会铺满整个车厢,主要是中控台上半部分。
门板和座椅基本保持现款的风格。
这意味着朗逸Pro的内饰,还是偏向家用舒适的定位。
不会像高端车那样铺满皮革和软塑。
这个定位是清楚的,朗逸不是豪车,不用对内饰过度期待。
但相比现款的硬塑料,新的搪塑材料已经是明显进步。
视觉上和触感上都会有升级的感受。
还有人问,朗逸Pro的中控屏会不会也出现减配问题。
这个问题指的是之前朗逸出现的减配事件。
有用户反映,订购时承诺的MOS系统交车时没有。
这确实伤害了大众的品牌信誉。
对于朗逸Pro,建议在订车前要反复确认配置清单。
黑白纸上写清楚,不要听销售员的口头承诺。
这个教训前面吃过,不能再犯。
大众作为百年老厂,这种事儿不应该再发生。
但消费者还是要做好防范,保护自己的权益。
总的来看,网友的这些疑问都是合理的,反映了消费者的真实关切。
朗逸Pro要赢得市场,不仅要升级产品,还要升级服务态度。
这是一个更大的课题。
结语:朗逸Pro的"小心机",能守住燃油车的尊严吗?
从十月底的内饰曝光到十一月的正式亮相。
朗逸Pro这一波操作,本质上是大众对国内市场的妥协式反击。
它没学国产车搞插混或纯电,而是在燃油车的基础上做文章。
用大屏和电子怀挡提升体验,试图留住那些还在犹豫的燃油车用户。
这是一个聪明的策略,但也有风险。
问题是,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精明。
同样的预算,国产新能源能提供更智能的座舱。
更低的用车成本,甚至更强的动力。
这些优势不是加个大屏就能抵消的。
新能源的整体体验,包括车机、辅助驾驶、续航等方面。
已经超过了很多燃油车,这是不争的事实。
朗逸Pro再升级,也改变不了燃油车的根本局限。
而且从时间线看,朗逸Pro的推出有点晚。
应该在两三年前就推出这样的升级版本。
等到今天才搞这个,新能源车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市场。
早期犹豫的消费者,已经做出选择了。
现在再推升级版本,吃到的红利有限。
可能只能守住一部分对新能源有顾虑的消费者。
但这不意味着朗逸Pro没有机会。
中国市场很大,燃油车的需求不会立刻消失。
有一群人会一直坚持燃油车,理由各不相同。
有的是对续航焦虑,有的是用车习惯。
有的纯粹是对燃油车的情感。
对这群人来说,朗逸Pro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足够新鲜,价格也合理,品质也有保障。
现款朗逸能不能清库存,主要看价格政策的力度。
如果优惠幅度达到4万到5万,会有不少预算有限的消费者被吸引。
特别是对倒车影像和ESP这些基础配置的消费者。
降价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利润不会亏太多。
关键是怎么平衡新旧车型的销售,这对经销商来说是个考验。
总的来说,朗逸Pro是大众的一个诚意之作。
虽然不是什么革命性的改变,但在细节上确实有进步。
大屏和电子怀挡这两个升级,对用户体验的改善是实实在在的。
能不能守住燃油车的尊严,还要看市场的反应。
十一月正式上市后,销量数据就会说话。
最后一个灵魂拷问,如果你有十二到十五万的预算。
会选科技升级的朗逸Pro,还是配置更高的国产新能源。
或者干脆等现款朗逸继续降价抄底。
这个选择反映了你对汽车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判断。
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看看大家都是怎么考虑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