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吧,越咂摸越觉得像一出哭笑不得的舞台剧。主角是一群西装革履的欧洲精英,自以为导演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资本并购大戏,结果幕布一拉开,发现自己站在一个空荡荡的舞台上,最重要的道具和演员,全在对手的休息室里喝茶呢。这就把一个残酷的现实给“祛魅”了:在21世纪,你以为你拥有的是“资产”,很多时候,你拥有的其实只是一个“使用权”的凭证,人家随时可以给你断电。
荷兰人这次的操作,就突出一个“勇”字,仿佛拿到了安世半导体的房产证,就等于拥有了全世界,忘了问一句,这房子的水电煤气和物业管理,到底是谁在管。他们以为自己掐住的是一家公司的喉咙,拿到了股权,就拿到了这家公司的一切,包括它在中国广东东莞那乌泱泱的生产线。这是一种非常古典,甚至可以说是上个世纪的思维方式,认为法律文件和股权证书就是硬通货。可现实赏了他们一个大耳刮子。现代全球化产业,尤其是在半导体这种高度分工的领域,真正的核心资产不是那个贴在欧洲某地的公司logo,也不是躺在银行保险柜里的股权文件,而是那个能够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转的庞大生产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核心,恰恰就在中国。
所以你看,后面的剧情就变得非常符合人性了。中方这边甚至都不需要搞什么复杂的反制,直接一个最朴素的操作:自家厂子生产的东西,暂时就不往你那边发了。这就像你花大价钱买了个全球最火的网红餐厅的品牌授权,结果人家总部的中央厨房说,对不起,今天开始,秘制酱料包暂停对你供应。你手里拿着装修得金碧辉煌的空壳子店面,能干嘛?卖预制菜吗?这就非常黑色幽默了。最先哭出来的,不是荷兰人,而是等着芯片下锅的德国车企。宝马、大众这些巨头,产线上一停,一天损失的钱就是个天文数字。他们才是这出闹剧里最无辜也最倒霉的“接盘侠”,或者说,是那个坐在草台班子搭的戏台下,被掉下来的道具砸了脑袋的观众。
这事儿背后,其实是一个更宏大的叙事在起作用,那就是“逆全球化”的阵痛。过去几十年,大家默认的玩法是“效率至上”,谁的成本低、效率高,产业链就往哪里聚集。欧美负责出品牌、出设计、出标准,我们负责把图纸变成现实。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牧歌,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但现在,有人不想这么玩了,开始讲“安全”,讲“阵营”,讲“价值观”。这就好比一个合作了几十年的乐队,主唱突然说,以后鼓手不能用那个村的,吉他手必须跟我的口音一样,否则咱们就散伙。结果呢?乐队是散了,但想听歌的观众还在啊。欧洲的车企就是这些嗷嗷待哺的观众,他们发现,没了那个“村”的鼓手,整个乐队都玩不转了。
从这个角度看,荷兰人可能也挺委屈,觉得自己只是棋盘上的一个子,背后有更大的手在推。但这恰恰暴露了“草台班子”的本质。一个成熟的决策体系,在做出这种级别的动作前,难道不应该把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摸个底朝天吗?他们难道真的不知道安世半导体七成的产能在哪里吗?我想他们是知道的。那为什么还这么干?唯一的解释就是,地缘政治的考量压倒了商业逻辑,或者说,他们高估了自己的议价能力,低估了物理世界的基本规律。他们以为这是一场金融和法律的战争,结果发现,这是一场关于物流和生产的战争。
这给我们这些普通人什么启示呢?我觉得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对这个世界“祛魅”。不要被那些高大上的概念,比如“控股权”、“跨国并购”、“地缘博弈”给唬住了。很多时候,决定事情走向的,往往是最不起眼的“笨”功夫。就像很多人以为全球化的心脏是华尔街敲代码的金融精英,其实真正让全球化得以运转的,是那些在码头上开着龙门吊的老师傅,是那些开着集装箱卡车跑长途的司机,以及成千上万在东莞、在昆山、在苏州的产线上,日复一日拧螺丝、贴芯片的兄弟姐妹。他们才是全球化这条大船的“压舱石”。没有他们,再拉风的船长也只能在原地打转。
所以,未来世界的竞争,可能越来越不像下棋,而更像开饭馆。你不仅要有独家菜谱(技术专利),还得自己能种菜、能养猪、能雇到好厨子,还得保证送外卖的小哥不罢工(供应链稳定)。任何一个环节掉了链子,你这个饭馆就得关门。那种只出个品牌名字,然后授权给别人满世界开加盟店的“躺赚”模式,风险会越来越高。因为当掀桌子成为一种常态时,手里有粮的人,心里才不慌。
说到底,咱们这些看客,能做的也就是搬个小板凳,看看这出历史循环播放的喜剧,顺便感慨一句,太阳底下真没什么新鲜事,人类的本质,可能真的就是不靠谱吧。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