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新闻,就想象着那辆新款启源A07在街头慢悠悠行驶的样子。去年我在调研院里碰到一修理工,他说,这车线条挺顺溜,但我最关心的是电池,那东西不就装个电池,还能出啥差错?我当时笑着接话,你们是不是觉得电池就像饭盒里的饭,装得多能吃多久?其实不然,电池出了问题,整车都得下线。
短短几天前,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大概估算,启源A07的纯电续航730 km,可以轻松应付日常通勤和假日小长途(这段先按下不表)。但这个续航数字是不是只是给消费者的标坑,厂家也得控制成本。毕竟,磷酸铁锂电池比三元材料便宜,但能带来更好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他们提到的电池容量是77.94kWh,实际用料多少我不太清楚。换句话说,零下十几度的冬天,续航可能还差个百分之十几,估计就实际只有660-680km左右吧。有人会问,这样续航差不多够用吧?我觉得,能撑到520-550km我就觉得挺安稳了。毕竟,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不还得考虑充电的地方和速度吗?这也是我疑惑的地方——像这一点,厂家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平衡点。
对比一下,同级别的吉利几款纯电车,续航都在650到700km之间。价格大概也在这个区间,差了个几千块。这就让我想:长安是不是打算用续航这个点抢市场?还是说,用户其实更在乎价格,看续航够用就好?我觉得,差别其实可能比数字还要细:比如车的实际表现,比如充电便利性。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按理说,增程版的性能跑得比纯电版还快得多——200kW电机,零百也就6.7秒(估算样本少,体感而言,比我开的那辆车快一截)。但增程车和纯电车最大的区别是不是在于用车体验?增程就像吃饭时多带点菜,不怕没油,纯电就像是一次性吃完,剩不下。
我还注意到,启源A07不仅续航长,还配备了HUAWEI的互联、AR-HUD,能支持全景影像和透明底盘。但我在想,无论科技多牛,维护和成本一样是个大问题。像AR导航,实际用起来是不是很鸡肋?还是说,只要一上车,车机就自己会提醒我:这里转弯了。还是我太主观,总觉得这些炫技用起来并不一定都那么顺。
这让我想到,研发团队是不是也在考虑东西用多了会不会变得花哨反而冷场?我知道,研发到底在琢磨的,是怎么找到那个平衡点——安全、性能、成本。比如说,5个摄像头,支持L2自动驾驶,比以前车多了一个摄像头。你说,这帮工程师是不是在不断推陈出新?或者很多技术都是硬推出来的——硬件堆得上去,软件就会用?这也是我经常琢磨的问题。
说到用户角度,其实很多人都挺care续航和价格的。你想啊,年轻人开车还不是为了便利、省心——这些科技配置听起来挺酷,但用起来真方便吗?比如我一个朋友,去年买了台小电车,他说:每天忙死了,我就是想找个快充能省事。看来,快充不像LPGA球,又贵又慢,大家还是更关注充电快不快。
我还去问了个修理的老同事,他说:车子在用久了,电池的表现比新车差很多。我就想,如果用三年后,续航退到六七百公里会不会虧得不冤?但是,厂商是不是也在包装续航数字,把自己提前抖包袱?可能吧,这也是为了应对市场上的续航焦虑。
说到消费者心里,性能和续航两个点其实很难兼得。为了续航,车辆可能会牺牲一些动力,但用户总希望:别让我觉得慢。那问题来了:这车的快感在哪?我猜,厂家就是要把续航线卡得刚刚好,让大部分人觉得够用,又不失体面。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想,或许重点还不完全在续航,更多的还在于行驶的感觉。开起来是否顺滑,是否灵敏?在盯着屏幕导航的心里是不是还想着这车满不满意?
你会不会觉得,汽车就像一款智能手机,越用越得升级,但其实硬件的升级感远没有软件的及时更新来得快?这些炫酷的科技配置,是否真为用车解忧——这是我一直想搞明白的。
得说一句——其实我对新启源A07挺好奇,这车在实际开起来,能不能多几分温度。毕竟,很多人买车不是数字,不是科技,而是真切的用着舒服。那天我看到一辆长安的展车,车窗边一个女士模样的人指着方向盘说,这个设计挺符合我手型。你说,个别细节上,厂家是不是也在用心?或者说,这是他们留给未来用户的小暗示?
可触摸的小细节——比如那个无边框车门,打开时咯噔一下,像没有特别在意的小打扫其实也很重要。你说,我们还会不会在未来的车里,找到那种没有想过的小惊喜?
问题来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续航?性能?还是那份开车时的温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