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转发王一博赛车视频引热议

那一刻,微博像被人按了个加速键。

雷军的账号上,突然出现了一条转发——不是新品预告,不是小米汽车宣传,而是一段China GT上海收官战的视频。

画面里,85号赛车呼啸而过,驾驶座上的人戴着头盔,但粉丝早就凭一个抬手动作认出:王一博。

评论区瞬间炸成“赛道版演唱会”,有人打趣:“原来雷总也追星?”

其实,那场比赛已经结束两天了。

AM组第三名,对职业车手来说可能算不上惊天大捷,可对演员出身、还在赛车圈摸爬滚打的王一博,这成绩背后有点东西。

他和搭档潘君临,在5.451公里长、弯多直长的上海国际赛车场拼到最后一圈才定下名次。

雷军转发王一博赛车视频引热议-有驾

这条赛道不简单,高速弯能让心率飙到你怀疑人生,回头弯又考验耐心和刹车脚感,还夹杂1.2公里的大直道,让超车戏码频繁上演。

我得承认,当初看他玩摩托,我觉得这事儿只是明星跨界找新鲜感。

但几年下来,他真的没走“体验生活”路线。

从2020年珠海ZIC摩托摔车,全网热搜都替他疼,到去年广西阳朔攀岩、西藏冰川攀冰,今年再冲击GT3组别领奖台……这个人的爱好不是晒朋友圈那么简单,是真往极限运动深水区扎过去的那种。

插一句八卦——明星搞副业大家见怪不怪,可把赛车当半职业甚至全职去干的人屈指可数,因为这是个烧钱又烧命的行当。

雷军转发王一博赛车视频引热议-有驾

不光是装备贵、团队花费高,更要面对身体反应速度、心理承压能力这些硬指标考验。

在这一点上,王一博比起那些只拍几张穿赛车服写真就退场的同行,要狠很多。

说回这次China GT,其实它跟F1中国大奖赛同场地,同样吃观众缘。

这类赛事从创办之初,就想打造“中国自己的旗舰级赛车联赛”。

今年参赛阵容格外混搭,一边是谢欣哲、朱戴维这样的老牌冠军,一边是李治廷、许魏洲等文娱圈熟脸。

一方面吸引流量入局扩大关注度,一方面也带动国内汽车运动文化破圈传播。

雷军转发王一博赛车视频引热议-有驾

有些纯粹派吐槽这是娱乐化稀释专业性,但不得不说,没有曝光度,很难养活这么大体量的一项赛事。

我注意到雷军转发视频时并没有配什么夸张文案,只贴了比赛信息,看似平淡,却意外让话题爆开。

有网友调侃,小米下一步是不是要签约王一博做“首席试驾员”?

还有人脑补两人在维修区聊动力参数。

我倒觉得,这种跨界互动正踩中互联网用户的新鲜点:两个领域完全不同的人物忽然产生关联,比单纯刷广告有意思多了,也更容易引发二次创作和讨论。

雷军转发王一博赛车视频引热议-有驾

不过,如果细究,会发现这里面还有层微妙关系——中国汽车工业正处于电动车与燃油性能车交锋期,小米造车需要塑造速度与科技兼备形象,而王一博代表的是年轻、高参与度且敢挑战风险的一群消费者心态。

从营销角度看,这是一次互相借力。

但问题来了,你用真实竞技精神换取商业价值,这笔账划算吗?

对选手本身来说,需要长期坚持成绩才能避免沦为噱头;对品牌而言,则必须找到体育精神和产品理念之间真正契合点,否则就是短期流量买卖。

雷军转发王一博赛车视频引热议-有驾

说句不好听的话,中国职业体育尤其是非主流项目常年资金紧缺,引进明星确实是一剂兴奋剂,但如何留住观众,把他们变成稳定受众,不仅靠帅气镜头,还得靠规则体系完善、本土人才培养,以及媒体持续输出故事。

而像雷军这种重量级企业家出来亲自推波助澜,从侧面说明资本正在重新评估体育IP价值链,这或许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大背景。

写到这里,我想到另一件事。

今年三月宁波季前热身赛,当天天气恶劣,有雨、有风,道路湿滑,大部分新人选择保守跑完就好。

但85号赛车依旧保持激进节奏,中途几次逼近极限线,看得现场技师捏汗。

这种“不怕翻船”的劲儿,就是为什么他的粉丝会愿意跟着他跨越各类运动项目,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便只是AM组三甲,也有人喊这是奇迹般表现。

因为你知道,他是真的在冒险,而不是在摆拍安全照骗我们情绪值。

所以,如果问我,“#雷军转发了王一博#”到底有什么特别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条热搜标签,它折射的是娱乐产业与体育产业彼此渗透的新阶段,也是公众兴趣结构变化的小切片——我们开始习惯看到艺人在擂台之外寻找第二身份,并用这种身份连接更多元化的人群。

而这种变化,对整个行业生态未必坏事,只要参与者真心投入,不糊弄、不作秀,那么无论来自哪里,都可能成为那个拐弯超车的人。

至于未来有没有机会看到小米赞助85号飞驰F1分站?

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天新闻标题就是:“雷军亲自为王一博换胎”,到时候连吃瓜群众都会忍不住冲去直播间围观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