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奇瑞尹同跃最近说了一句话,挺有意思:“雷军、余承东都是天才、流量王,逼得我们这些老头也得上直播说产品、讲技术。”
这话听着有点自嘲,但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大问题:
传统车企,真的被时代推着走。
你可能觉得奇怪,一个六十多岁的汽车老总,为啥非得自己上直播?
过去不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或者在车展上剪个彩就完事了吗?
怎么现在连尹同跃这样的“理工男”都得对着镜头比划,还得学年轻人玩梗、讲段子?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过去十几年,中国汽车市场有个很稳的节奏。
车企造车,4S店卖车,广告打在电视、报纸、户外大屏上。
消费者想买车,去店里试驾、谈价、签合同,流程清晰,节奏缓慢。
那时候,品牌靠的是口碑、渠道、售后,而不是谁在社交媒体上更会说话。
但最近几年,这个节奏彻底变了。
小米造车,雷军亲自下场。
从宣布造车那天起,他就开始发“造车日记”,拍底盘调校、拍生产线、拍测试视频。
发布会那天,一句“请大家监督小米做好车”,直接引爆全网。
结果呢?
小米SU7还没交付,订单就爆了,门店排长队,连黄牛都出来了。
华为虽然不直接造整车,但余承东带着问界M9一上场,连开一周技术解读会,天天讲智能驾驶、讲电池安全、讲“遥遥领先”。
虽然网友调侃他是“嘴炮王”,但人家销量确实顶,首月订单破三万台,比很多传统车企半年卖得都多。
这时候,传统车企突然发现:
自己那一套不管用了。
你产品再好,技术再扎实,如果没人知道,没人讨论,没人转发,那就等于没存在。
现在用户买车,不是先去4S店,而是先刷抖音、看小红书、搜B站测评。
谁的话题度高,谁的曝光多,谁就更容易被记住、被选择。
所以尹同跃说“被迫营业”,真不是夸张。
他不是不想做,而是不得不做。
你不讲,别人讲;
你不露面,别人露面。市场不等人,销量更不等人。
但问题来了:直播真能解决问题吗?
尹同跃自己也承认,他是“东施效颦”。
意思很明白:他知道雷军、余承东那一套玩得溜,但他自己不是那块料。
他六十多岁,一辈子搞技术、搞研发,突然让他对着镜头讲“家人们谁懂啊”“这波真的超值”,确实有点别扭。
可别扭也得上。
因为现在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不只关心车好不好开、省不省油,还关心品牌有没有“人味儿”。
他们希望看到一个真实、有态度、能对话的品牌,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制造商。
尹同跃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他在B站开账号,跟年轻人聊汽车文化,调侃自己是“老头”,还夸Z世代“比我们强太多”。
这种姿态,比起某些高高在上的车企高管,反而更容易赢得好感。
但光有态度还不够,产品才是根本。
小米SU7卖得好,不只是因为雷军会营销,更是因为产品本身有亮点:
设计好看、性能强、智能化体验好。
同样,问界M9能打,也是因为华为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上的积累确实深厚。
反观一些传统车企,虽然也开始学直播、搞发布会、请网红带货,但产品还是老样子:
配置堆得高,但软件卡顿;
外观看着新,但细节粗糙;
价格压得低,但品控不稳。
这种“表面卷、内里松”的做法,短期可能有点效果,长期肯定撑不住。
尹同跃很清楚这一点。
他反复强调:
“奇瑞是个笨公司,笨人有笨人的活法。”什么意思?
就是不玩虚的,把功夫下在看不见的地方,比如发动机的耐久性、车身的防腐处理、底盘的调校精度。这些事,用户平时看不到,但用久了就知道差别。
其实,尹同跃的“被迫营业”,反映的是整个传统制造业在数字时代的集体焦虑。
不只是汽车,家电、手机、甚至服装行业,都在经历类似的转变。
以前靠渠道、靠规模、靠成本控制就能活得很好,现在不行了。
你得会讲故事,得懂用户心理,得在社交媒体上“刷存在感”。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优势就没用了。
恰恰相反,在流量泡沫退去之后,真正能活下来的,往往是那些既有流量能力、又有产品实力的企业。
小米为什么能快速盈利?
不只是因为卖得多,更是因为它的手机、IoT、汽车三大业务形成了协同效应,供应链效率高,成本控制强。
华为为什么能在制裁下还能推新品?
是因为它在芯片、操作系统、AI算法上有长期投入,不是靠一时热度。
奇瑞也一样。
它在海外已经卖了二十多年车,2025年海外营收接近一半,还在全球建26个研发中心。
这种全球化布局和长期主义思维,是很多新势力短期内学不来的。
尹同跃的目标很明确:2025年销量200万辆,营收突破6000亿,跻身全球前十。
这个目标不小,但也不是空话。
奇瑞手里有技术、有产能、有海外市场,缺的,可能就是一个让年轻人愿意谈论它的“入口”。
直播,就是这个入口之一。
---
当然,直播不是万能药。
汽车行业毕竟不是快消品,用户决策周期长、金额大、风险高。
光靠一场直播打动不了所有人。
真正能留住用户的,还是长期的产品体验、售后服务、品牌信任。
而这些,恰恰是传统车企的优势所在。
尹同跃说:“我们不能说别人不好,也不能夸大自己,只能自嘲。”
这句话其实很有智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对“吹牛”越来越敏感,对“真诚”越来越看重。
与其拼命标榜自己多厉害,不如老老实实把车造好,让用户自己去说。
这或许就是“笨功夫”的价值。
回到开头那句话:雷军、余承东是流量王,逼得老头们也得上直播。
但换个角度看,这未必是坏事。
流量逼着传统企业走出舒适区,去听用户的声音,去理解年轻人的语言,去拥抱新的传播方式。
而传统企业的扎实功底,又能给浮躁的市场带来一些冷静和沉淀。
两者结合,才可能走得更远。
尹同跃今年六十多岁,按理说早该退居二线了。
但他还在一线跑山路测智驾,还在B站跟年轻人互动,还在为奇瑞的全球化奔走。
这种状态,与其说是“被迫”,不如说是主动选择。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
只要愿意学,愿意改,什么时候都不晚。
毕竟,六十多岁,正是闯的年纪。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