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揽巡的突然停产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困惑,这款曾被誉为"德系大五座标杆"的中大型SUV为何黯然退场?深入分析发现,其停产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2023年销量不足2万辆,月均仅1500台;30万级定位在7座与新能源夹击下显得尴尬;2.0T+7DCT传统动力在电动化浪潮中失去优势;更关键的是大众集团全球电动化战略的推进。本文将深度剖析揽巡停产背后的市场逻辑、产品困局与行业趋势,为读者揭示传统燃油SUV在产业变革中的真实处境。
第一章:销量断崖式下跌,市场用脚投票
打开中大型SUV的销量榜单,大众揽巡的名字早已消失在TOP50之外。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8月其累计销量仅20639辆,同比暴跌33.16%,8月单月2721辆的成绩,甚至不及比亚迪唐DM单周销量。这样的市场表现,为一汽-大众按下停产键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
深入分析销量曲线会发现更触目惊心的事实:揽巡的月销峰值停留在2023年12月的4566辆,此后便开启"自由落体"模式。对比同平台的姊妹车型揽境,后者同期销量始终保持在月均4000辆以上,这种"同根不同命"的差距,暴露出揽巡产品定位的根本性问题。
在终端市场,经销商早已用"骨折价"释放预警信号。北京某4S店销售经理透露:"去年底就开始清库,380TSI四驱版最高优惠7.5万,裸车价跌破23万。"即便如此,到店客户仍被隔壁展台的ID.6和途昂分流。这种降价也救不活的窘境,印证了汽车行业的黄金法则——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
第二章:错位竞争的三大致命伤
如果说销量是结果,那么产品力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才是揽巡溃败的根源。通过对比主流竞品,可以清晰看到其在三个维度的结构性缺陷:
空间实用性陷阱
主打"大五座"的揽巡轴距达2980mm,却陷入"比7座小、比5座贵"的尴尬。二胎家庭用户更倾向选择汉兰达等真7座车型,而年轻消费者则被冠道等标准5座SUV更低的价格吸引。某汽车垂直平台调研显示,实际到店客户中,超60%因"第三排刚需"转而选择竞品。
技术代际落差
其EA888 2.0T发动机+7速DSG的组合虽稳定,但面对新能源竞品已显疲态。比亚迪唐DM-p可实现4.3秒破百、亏电油耗5.5L/百公里,理想L7标配双电机四驱和空气悬架。反观揽巡,380TSI版本破百需8.4秒,实测油耗高达10.2L,在油价破9元的时代,这种差距被急剧放大。
智能化体验断代
当新势力车型标配NOA导航辅助驾驶、四音区语音交互时,揽巡仍停留在"选装L2级驾驶辅助"的阶段。车主口碑反馈显示,其车机系统卡顿、语音识别率低等问题长期未解决,与大众ID系列搭载的MOSC 4.0系统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章:电动化浪潮下的战略牺牲品
揽巡的停产公告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一汽-大众同步宣布将产能转向ID.系列。这揭示了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它的退场本质上是传统车企向电动化转型的必然代价。
大众集团"2030战略"显示,到2025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16款纯电车型,新能源占比提升至40%。为实现这个目标,关停燃油车生产线成为必选项。类似剧情正在全球上演:北美市场的大众Tavendor(揽巡原型车)同样进入停产倒计时。
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断腕求生"背后是严苛的碳排放法规。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政策,迫使大众必须加速淘汰高能耗车型。数据显示,停售揽巡这类燃油车,每年可为集团节省约12万吨碳排放指标,这比任何营销策略都更具说服力。
第四章:给消费者的购车启示录
对于持币待购的消费者,揽巡案例提供了三个关键启示:
抄底机会与风险并存
目前部分4S店仍有少量库存车,380TSI高配版优惠后不到25万,性价比凸显。但需注意:燃油车保值率将加速下滑,且后续维保成本可能上升。
新能源替代品已成熟
同价位的问界M7、小鹏G9等车型,在空间、配置、智能化方面全面超越,且用车成本仅为燃油车的1/3。某第三方测试显示,5年10万公里使用周期下,新能源车总成本可节省约8万元。
品牌转型期的选择智慧
传统车企的燃油车研发投入持续缩减,这意味着后续改款力度将减弱。消费者更应关注品牌在电动化领域的真实技术储备,而非过往燃油车时代的品牌光环。
揽巡的退场,既是产品力不足的个案,更是燃油车时代落幕的缩影。它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永恒的爆款,只有时代的车型。当汽车产业站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十字路口,任何忽视技术革命、固守传统的产品,都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对于车企而言,这个案例的价值或许在于——比研究如何造好车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及时停产生命周期到期的产品。#大众揽巡#大众揽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