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卖了4.6万辆,算是刷新了我对小型纯电动车市场的认知。你可能不会想到,连特斯拉Model Y都得靠边站,3.94万台的销量,被这台吉利星愿给甩开了。五菱宏光就更不用说了,也才3.7万台左右。开这个价位的车,10万块一下,能卖成这样,是真的有点猛。
我前两天和一位同事聊起这个,他还挺惊讶:这车续航真能到410公里?都这么远了?他试驾了一圈,回来第一句话居然是,后排腿部空间真不错,我180坐着没憋屈。我这是第一次听到他对国产小型电动车有这种评价,平时他都是嘀咕车小续航短的。
说实话,这市场上小车里能做到410km续航,真不多。估摸着,续航长的比例大概也就四成左右(样本有限)。而且它还有后多连杆独立悬架,这在10万以下的纯电小车里算是非常罕见的配置。用我老丈人喜欢的理发店比喻,你得拿最贵的理发椅来搁这儿,可星愿做到了。可你再看看比亚迪海鸥,虽然卖得也不错,但续航多数是在310km上,更多是省心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星愿的后备厢空间挺令人惊喜,基础370L,扩展到1300L,这对小车来说简直是空间怪兽了。实测可以塞5个24寸行李箱,还多俩背包。你说这出远门还能咋整?而且储物格32个,细节上的用心其实挺多的——这方面我老觉得好多车企像是拿个容器给你,没有往里放东西的感觉。
不过啊,说到空间和续航,星愿真不是没短板。隔壁买了台海鸥的朋友悄悄跟我说,它的空调只能冷暖两档,调节那事儿成问题;车机系统不太灵光;悬架偏硬加上胎噪大点,这些小烦恼就跟影子似的挥之不去。你说这车到底给消费者交了什么卷?
其实我之前的想法有点大:认为续航和智能车机是小车杀手锏,没想到这价位消费者更多是量体裁衣,基础够用,价格合理,别给我整太复杂就行。星愿就是抓住了这点,产品力虽然有瑕疵,但讨巧且精准。说白了,它圆了消费者对用得着,不用将就的愿望。
还有件事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吉利这CTP(电池包扁平化技术)到底咋做的?我没细想过,但估计是让电池组更薄更均匀地铺开,类似一张被压平的饼,才能把轴距拉到2650mm,空间就起来了。用普通电池包那就是一堆叠罗汉,你懂的,往上叠腿就没地方伸。咋心算,30km/kWh的能耗水平,大概410km续航那电池包得有13.5度电左右,和车价比起来,算是挺划算的续航实现成本。
还有一个我纳闷的点——为什么别的车企没能跟上这波热度?供应链可能是大问题。宁德时代电芯能填满星愿的三电,供应链撑得住才行,不然就是鸡和蛋的问题。我同事说,他们研发那块像搬砖,一次搞不好半年的迭代都白费。我猜测(不确定),吉利背后其实是搞了个比较稳定且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才能批量稳定投产这车。别家不光要有技术,还要像拼乐高一样迅速组装成车,有点像炒菜你得提前备好好食材,不然随便炒都难吃。
说到对比,同价位的特斯拉Model 3入门版虽然有点小贵,但电池容量和性能明显给力。只是,那个价买3万台,肯定是有一部分铁杆粉丝和层次不一样的用户支撑。星愿打得很灵活,换成普通上班族,代步买菜,接娃放学,这些用车场景里,智能和性能不需要多猛,一句够用就能赢得订单。你们觉得,中国消费者是不是更重视这点?还是我又开始被人云亦云带偏了?
我还记得有一次维修工说,很多品牌的控件都是快拆设计,可是你拆装几次就破了,这玩意不能频繁动,车还不是得车主和维修工小心翼翼地对着标配点。所以产品设计里不只是看参数,背后还有谁操盘谁心里清楚的细节博弈。星愿高配支持30%-80%快充21分钟,我估算下成本,电价说2元/度,每次快充到80%大约花费不到20元,算是经济。
卖得好,除了做得过硬,是懂人的结果不是?(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回那句,我刚才翻笔记的细节还挺有趣——它标配了全车32处储物槽,一般小车不超过20个。这一点细节,证明厂家是真的琢磨过用户收纳恐惧症。
怎么说呢,这让我想起路上见到一辆同价位小车,虽然续航勉强过关,但后备箱小得能当个寄小物柜。你能买回家多少东西呢?这可能就是差别吧。
我说到这,不禁想问,未来这种小型纯电车的赛道,会不会被纯续航和智能化绑架,还是说像星愿这样,注重实操体验的车型能一直走下去?其实看看街上跑的有多少辆星愿,脚感和使用感你体验过几次?对不起,我好像又跑题了,但谁会不想知道真正的用车感到底咋样?
聊聊一个细节,星愿的电动尾门开关,只要手一挥,尾门就开了。小动作,挺人性化。你说,这样的黑科技是不是更多玩笑间拉近了车和用车人的距离?我觉得这不简单,哪怕是小小的感官触觉体验,也可能是决定买卖的关键——车归车,生活是生活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