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有没有发现,现在只要和新能源汽车挂钩的消息一出,无论股市是晴还是雨,网络上总能掀起一场“热血沸腾”?这不,工信部等八部门发了个《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直接把2025年汽车年销量目标给摆出来了,3230万辆!新能源汽车就喊出了1550万辆,出口也得稳定上量,这架势,不服都不行。可问题来了,政策出的好,到底能带来什么?咱们买车的人,炒股的人,做车的人,各自究竟该怎么琢磨这事?
咱先不急着给答案,扪心自问,你坐地铁拉着吊环,也许会想,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到底能不能真涨20%?普通燃油车厂会不会被压得喘不上气来?一旦目标没完成,会怎么样?如果出口突然熄火了,国内又打起“价格战”,行业是不是就闷头往下走?
我觉得啊,看政策,光看目标没啥意思,重要的是一行行政策背后的意思。比如说,这次政策特别强调了“规范产业竞争秩序”、“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为啥?这不是明着说,有些品牌最近为了扩市场,价格直接往地上砸,连裤衩都快不要了,行业要再这么内卷下去,品牌和资本都急眼的时候,别说增长,活下来都难。所以政策出来,首先是个“护体符”,稳字当头。
更逗的是,政策还提到L3级智能驾驶准入要试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上路。各位平时刷短视频都能看到,车企喊着“智驾无敌”、“两个激光雷达保平安”,到底是不是炒作?其实政策的发力已经发信号了,智能化方向谁能咬牙坚持住,谁能拿到核心技术、用得起、卖得动,未来天花板更高。这一块,现在是准备烧钱和拼命冲刺,不拼技、不拼命,咣啷就被淘汰。
还说到出口。大家都知道,中国轿车卖到非洲、东南亚、俄罗斯,美滋滋。可这事儿,今天能赚得欢,明天就可能遇到壁垒和制裁,能不能叫“持久业务”,还得看品牌在海外能不能 植根得深,有没有供应链、有没售后体系。也就是说,出口表面看赚快钱,本质比谁耐心更好、谁更愿意下苦功夫。
再回头说说A股市场,最近几年,只要政策一力挺,新能源——尤其是动力电池、锂电材料、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这些板块——总是风口上的“肥兔子”,大家都想咬一口。那是不是随随便便买点相关股票坐等发达?切,真有这么简单,中国股民早实现财富自由了。我敢打赌,未来政策虽然继续扶持新能源,但行业玩家越来越精细,龙头吃肉,腰部喝汤,小公司连汤勺都未必摸得到。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天赐材料、恩捷股份这些,政策里明里暗里都带着他们的影子,谁技术牛、成本低、规模大,就谁更能稳稳把握行业基本盘。刚入场的小企业,就是凑热闹,别想着一飞冲天。
顺便想问一句,大家都说智能汽车赛道最有前景,什么“全栈自研”、什么“软件定义汽车”,那为啥市场上真正能做到量产、用户买单的就那么仨俩?! 原因其实很土,有壁垒的技术,必须又烧钱又有积淀,没有点实力根本卷不动。不只是比亚迪有底气争雄,德赛西威、中科创达、伯特利这些新一代智能化供应商,技术、客户、落地能力都要顶得住。大厂一把抓,小公司纯靠概念活着,这和高中分班一样——班级里永远只有前几名能摘得果子。
再看“出口”,很多人说出口能说明中国汽车的国际竞争力,其实细琢磨,是不是出口单价还跟国外大牌有档次差距?也就是说:出口数据亮丽,品牌高端化还早着呢!现在能走出去的比亚迪、上汽、吉利、长安,都把渠道、售后、驻地工厂一步步弄扎实。想直接刷屏海外?那得等时间和资本慢慢烘炉,更别幻想板块一夜爆发。
有人问我,那我想炒股、想买车或者进相关行业,是不是盯着政策推荐的公司就不会吃亏?这事没那么神。行业的集中度变高,钱越来越往头部公司靠拢,你要么押大龙头,要么专研细分环节,切忌“见风是雨”满仓乱冲。现在新能源链条也不是遍地黄金,你不信看看今年的电池、隔膜、材料板块,有跌有涨,不同环节分化得比高考名次还极端。
我建议大家掂量掂量:第一,紧盯政策导向,新能源渗透、出口能力,这俩是确定性最高的板块。毕竟政策不只是一句口号,落到产业端,头部公司会直接扩大份额、加速整合,小厂被拍死一片。第二,咱们得学会分散投资。光买一家赌梭哈,风险太高,这就好比点外卖永远点一个菜,总有吃腻的时候。电池、整车、材料、智能座舱、软件、零部件,这么多分支,组合下去更踏实。第三,心里得明镜似的,智能化虽说是下一个风口,但“智驾”落地慢、研发投入大,短期难有暴利,但一旦拐点到来,技术型头部公司会迎来爆发式重估,别因一时没表现就灰心。
同时我想多说两句,近年汽车行业的内卷、价格战,其实让不少老百姓买到便宜车,但制造端和特别是经销端日子并不好过。但你细品,这种“卷”虽然短期拉高销量,长期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留下更多是烧得起钱、背景大、技术强的巨头。而市场真正的多样性,最终还是车企能不能做出自主品牌、海外认可的新产品上。你要问我,出口、智能化、新能源,是不是中国汽车未来的“三板斧”?我看是,但“斧头磨快”的过程,得是真金白银、踏实苦熬的过程,不是哪一个政策文件能拍板拍成。
其实话说回来,这么多“稳增长方案”,最关键的一环,其实不是“目标数字”,而是执行力——配套措施有没有跟上?地方政府有没有养真正懂行的人?行业自身要不要继续把握住创新这条命脉?一旦执行力掉链子或者行业自身保守不思进取,最终政策只是镜花水月。
再提一点,行业风险一直都在——价格战如果持续,两头都伤身。还有政策风、技术路线、海外环境一变,许多公司分分钟沦为炮灰。所以各位朋友无论做研究投资、选赛道、买股票,都得有自己的底层逻辑。别盲信哪一个专家,也别只是看短期风头。长远看,主线最清晰的还是新能源渗透和出口,智能化是未来大票,材料、高端零部件是护城河,真正的赢家只能从这堆龙头企业里慢慢生出来,跟着政策走的,大致错不了,但也要学会分辨“昙花一现”。
说到底,汽车这条赛道,风口吹得大,卷也卷得狠,但对普通人来说,无论是想投资,还是想了解中国制造到底牛到哪里,记住三件事:别只看表面数字,多往核心技术和产业安全链上琢磨;能分散就别孤注一掷;最后,别妄想政策能让每个人都发财,真正赚大钱的,永远只是少数人。有这个清醒和理性,才是真正跟得上“产业升级”的步伐。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