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想买车的朋友们一走进特斯拉的门店,就像去了一座科技的圣殿,像是在“朝圣”一样!
大家排成长龙,眼底都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还有对硅谷传奇的崇敬心情。在那里,卖的不仅仅是汽车,更像是在发放一账通向未来的“入场券”。
可如今再回头看,那些门店几乎没人,曾经欢腾的人流早就散得差不多了,留下的也就只有销售人员那略显尴尬的笑容啦!
这可不只是几组销售数据掉了那么点儿那么简单啊,背后藏着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危机,一场关于产品、战略到未来方向的全面变革。
那曾用“颠覆”这词来标榜自己的特斯拉,好像正慢慢与它曾经最引以为傲的中国市场渐行渐远,情况可不是简单的变化。
这事儿也让大家开始琢磨:马斯克的特斯拉,为啥如今受到这么多人的指责和吐槽呢?
曾经,特斯拉的最大神话就是它的“极简风”。不过,等神话变成现实,就特别明显了,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内卷”一轮又一轮地折腾后,曾经的“极简”反倒被用户说成“简陋”。这种感觉,现在在特斯拉北美市场新推出的那款便宜版车型上,彻底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可不算减配了,简直就是“刮骨疗毒”。为了压低成本,车标都可以不要了,酷炫的灯带一股脑儿砍掉,连天窗都封死了,方向盘也换成了手动的。要说特斯拉普通版内饰被调侃成“毛坯房”,那这个版本,网友们直呼是“铁皮房”,配置几乎是零。
你以为只是那些看得见的地方变差了?其实暗地里,藏着的也都一样不见了。
续航距离明显变短,曾经引以为傲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也被调低了档,只剩下最基础的交通感知巡航功能了。
这番操作一出,市场用脚投了票。廉价版的消息一公布当天,特斯拉的股价就跟着跌了4.45%,一下子就蒸发掉了大概670亿美元。
市场的反应揭示了一个挺刺耳的真相:买家真正需要的是更实惠的车,不是那种配置简陋的“残次品”。这主动“削减”自己的策略,恰好暴露出特斯拉在产品创新方面的乏力。当在现有模式下无法推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时,它唯一的选择只能是缩减配置。
就在特斯拉还在犹豫是不是该多给你个杯架的时候,中国车企已经把多联大屏、车载冰箱,甚至自拍摄像头都变成了标准配置。至于小米SU7出现之后,这种“体验差”的问题更是被放大到极致。
有个车主的说法挺有代表性,他把刚开没多久的特斯拉换成了小米SU7,原因也挺直白:“在车里就能操控家里的所有电器,这种无缝连通的生态体验,特斯拉可做不到。”
实际上,这种“体验空白”并不是事后才意识到的。
听说,特斯拉中国团队多次跟美国总部建议,想增加一些更贴合中国用户习惯的本地化应用和手机连接功能。
一直到2023年,特斯拉才勉强在车机里加入了像芒果TV这类为数不多的中国热门应用,选择还是那么少,令人觉得挺不尽兴的。
还有消息爆料,说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那款车子,默默地被暂时搁置了,反倒是用这种不断裁减配置、压低成本的消极手段来应付,挺让人唏嘘的。
当你的产品不再吸引眼球,品牌故事也就失去了支撑。中国车企的车型换代速度已经快到令人咋舌的1.3年,而特斯拉呢?还在一味依赖那几款“老面孔”。
ModelY基本上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今年在中国交付的车里,它的比例超过了70%。
所谓的创新,实际上也就是推出个加长版啥的,点滴调整罢了。在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这点小伎俩明显远远不够,用点心吧。
要是产品没有什么新花样,那还能靠啥保持市场份额呢?特斯拉的解决办法直白明了:降价。这么多年,它一直用这个招应对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成了它的主要杀手锏。背后逻辑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不断提高销量,用规模效应来分摊那高得吓人的厂房、研发啥的固定成本。
这招降价本来是扛住竞争的绝招,但现在快要失效了。这把杀手锏,就像一把双刃剑,一边帮忙拉销量,短期效果还挺明显,但另一方面却开始慢慢耗损品牌的信誉和利润空间,日子也变得越来越难过。
咱们来看账本,今年上半年,特斯拉的营收同比降了10.6%,净利润更是砍掉了30%。曾经让所有车企都羡慕的盈利护城河——毛利率,那个一直稳在20%-25%的高点,现如今掉到了16.81%。这个数字一出来,大伙儿就知道了,特斯拉的降价空间,基本上已经被压得差不多了。
更能看出问题的是每辆车赚的钱。回到2021年,特斯拉每卖一辆,能赚大概1.3万美元。而到了今年第二季度,这个数字已经缩水了一半,只剩下了5700美元。这个额,比很多中国车企还要少。那曾经躺着能轻松赚钱的日子,早就一去不返了。
利润的代价最终还得在市场上体现出来。回到2021年初,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市场还有11%的份额,那可是风光无限。可是今年5月,这个数字已经掉到仅仅4%了。今年5月,当中国新能源市场整体还在以28%的速度增长时,特斯拉的销量却同比下降了30%,大概只有4万辆左右。
在这样的变动中,中国的竞争对手们可谓是飞速崛起,比亚迪的市场份额保持在大约29%,就连刚刚起步的小米,也抢占了大约3%的份额。这股压力蔓延到一线,就是销售人员的指标迅速上升,原本每周卖4辆车,现在每天得卖出1辆才能勉强达标。为了完成这些目标,他们基本上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
降价不仅让财务吃亏,品牌定位也跟着崩塌。一位叫罗斯·格伯的投资人直言不讳地说,特斯拉“正变得更像丰田,而不是梅赛德斯”。
这番话直白而刺眼地揭示了事实:特斯拉正从一个引领潮流的高端科技奢侈品,逐渐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大众消费品。
当“科技领先者”的光芒慢慢黯淡下来,大家自然会用更苛刻的标准来审视它的价格。
一辆起价大约26.35万元的特斯拉ModelY,和另一辆配置更丰富、起步价只有18.98万元的比亚迪竞争车型放在一块,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这就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为了保持规模,不得不降价。降价一来,品牌声誉受影响,利润也跟着缩水。利润一亏,投入到颠覆性产品研发的资金就少了,结果只能继续靠降价来清理库存,越陷越深。
这就是典型的战略空壳化现象。
如果说产品停滞不前和战略单一只是表面上的毛病,那关键问题其实在于特斯拉的终极愿景出现了“悬空”与“空心化”。简而言之,马斯克的关注点,已经不再局限于“造一辆优质汽车”这一目标上了。
他的宏伟蓝图,就是那星辰大海。在他的《宏图计划第四篇》中,重点变成了AI大模型。真正让他迷恋的,是那个能自己去街上拉活的无人驾驶出租车,以及能走进千家万户的智能机器人。在这个庞大的“车-机器人-AI”一体化商业模式中,汽车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它不再只是个梦想,而变成了实现更宏伟AI梦想的“输血管道”、一个能移动的智能终端,甚至是收集数据的关键基础。特斯拉董事会为马斯克制定的全新十年薪酬计划,也验证了这个想法。这个方案里,不光有交付2000万辆汽车的目标,还明确列出了要生产100万台机器人和发展1000万FSD用户。
董事会的心思很清楚,就是想借这些可以量化的目标,把马斯克那颗随时可能飘到火星的奇心,重新绑在这些实际可落实的重点业务上。不过,这样一来,特斯拉在汽车这个主战场上的动力就难免出现了不足,方向也变得有点迷离。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备受期待的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在中国遇到的难题。这张本应帮助特斯拉扭转局势的“杀手锏”,到目前为止还只是一张空头支票。原因挺复杂的,不过核心有两个:一是,中国对数据安全的法规非常严苛,要求所有汽车数据都得在国内存储和处理;二是,要在本地进行FSD的训练,就得依赖那些超级先进的AI芯片,而这些芯片恰巧在美国的出口管制清单里。
两个主要难题,让FSD推向中国市场的谈判变得难以推进。当特斯拉还在为这张“未来牌”发愁的时候,它的国内竞争对手们早就已在辅助驾驶技术方面追赶上了。
因此,特斯拉在中国遇到的难题,可不只是普通的市场份额争夺。这其实是一场从内部开始的全面“空心化”过程,让它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吸引力。
最后一问是,那位曾经“敢于冲破技术极限”、靠一款款令人震撼的产品赢得全球关注的特斯拉,能不能重新找回最初的那份热情和初心呢?
到底是要把宏伟的梦想和实在的产品创新再度结合起来,开启“再次伟大”的新篇章呢?还是说,它注定就会变成一个历史上的“鲶鱼”,只是一块撑起未来的垫脚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