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鹏这次放的话,真是直接把行业大佬们从梦里敲醒了。“未来中国车企只剩五家,汽车已不再是造车,是科技战。”这话听起来有点辣味,但仔细捋一捋,你会发现他说的其实就是一场认知革命,把老本行的桌子给掀了。
你想啊,造汽车这件事,过去几十年,大家聊的都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钣金,最多再炫一下皮实耐用,拼一拼谁能做到“开几十年不坏”。可是现在呢?电动车进来了,大家还在问“续航多少公里”“充电几分钟”,但何小鹏告诉你:兄弟,这都不是事儿了。以后拼的,是谁家AI聪明,是谁家芯片牛,是谁家算法快。不信你拉出来数数,现在买车,年轻人第一个问题是啥?“智驾好用吗?”、“车系统卡不卡?”、“能不能语音开天窗?”搞不好“马力多少”都成了不太重要的参数。
设想一下,如果你有两辆车,自动驾驶一辆闭着眼能载你到家,另一辆还得跟传统的ABS刹车、ESP横向比配置,你会选哪个?再往后想几年,车就成了家里的一个终端,跟手机、平板差不多,看你能玩多少花样。这就是科技战的精髓。
大家都在喊技术创新,为什么何小鹏敢说只有5家能活?他不是随口胡扯。现在一个车企想玩AI,光研发投入得砸500亿以上,一年。你再想想有多少家汽车厂一年能拿出这票钱?多数干脆还在等供应商升级个摄像头、换换CAN总线;而真正有底子、有本事搞自研的,真没几个。他说,现在的汽车是“能跑的机器人”,这话听着新鲜,其实背后就是一句话——车变成智能终端了,不懂算法、不玩算力,你就等着被边缘化吧。
比如芯片这事,大家都知道很重要,但自研芯片是真刀真枪的死磕。小鹏自家的芯片,算力据说是同行平均水平的三到七倍。外行一听都惊了,啥叫算力?——简单点说,就是脑子快!以前的比拼是“百米加速多少秒”,现在是“每秒推理多少亿次”。你要让你的智驾系统在暴雨、雾天、复杂路况里表现稳定,没有足够算力,算法就喘不过气,根本不敢上路。
再说软件定义汽车。这道理跟苹果做手机有点像,以前诺基亚砸核桃,结果iPhone一下子把手机变成移动电脑。车也是这样,早年哪有啥OTA升级?你想要加新功能,得开去4S店刷程序。现在小鹏、一众新势力,晚上睡觉前点个升级按钮,第二天多了个新功能,这速度是以前不可想象的。软件团队如果不给力,那就是扭扭捏捏的低端制造厂。未来的主导权就是程序员手里攥着的“代码权”。
现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高歌猛进,不少人觉得春天要来了。但何小鹏话里有刺,他说我们还没到全球化真正开始,别光看国内风光。当你走出去,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你以为给德国人、日本人也能卖同样的车?错!本地化才是王道,这意味着你的技术得过对方标准,客户服务、零配件供应链、甚至每一个小功能都得本地团队搞懂。他举特斯拉在中国的例子,人家敢在这里建厂,大规模卖车,咱们去欧洲能不能也这么操作?这才是全球化的真题。
更狠的一点,何小鹏提到将来的盈利模式会颠覆。以前车企基本靠“微利”的硬件拼成本,十年不知道能不能回本。现在只要科技升级到位,算法卖钱、芯片卖钱、服务订阅卖钱,车企一年能有过去十年的账本。这不是唬人,看看特斯拉,靠软件“订阅”赚的钱真不是小数目。以后你买车可能还买个“AI会员包”,用上新功能得充值,这利润可比老套路猛多了。
也别忽略他提出的“群体智能”和“能力复用”。现在大家自己开自己的车,未来是什么?车和车、车和路要彼此沟通,大家一起组成移动互联网。你的车能提前收到拥堵信息、知道楼前有事故、还能配合城市交通流量自动调度,这智能浓度跃升一个层级。甚至机器人、飞行汽车这些产品,底层的AI、感知、控制、交互模块都是通用的,将来车企和机器人的界限也模糊。谁把这个“大生态”先跑通,谁的护城河就深得吓人。
但说了这么多,有个根本问题需要捯饬——国产车现在是不是太自信了?国内市占率高,可出国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只满足“国内称王”,不提升技术话语权、创新标准、供应链本地化,迟早被全球巨头反卷回来。别以为现在搞个出口就是“出海”,要的是你的技术、你的品牌、你的服务都能打动老外。中国车企要真正牛起来,靠的是“科技出海”,不是“低价冲量”。
回到行业本质,现在的汽车不只是摆弄零部件,而是构建智能终端。以后会怎么样?活下来的企业,早就是科技公司了。你卖的不只是车,是整个智能出行方案,从出门到回家、从路况分析到自动泊车,软件、数据、AI统统捆绑在一起。这种转变对老牌车企是要命的考题。有渠道、有工艺没用,没算法、没芯片团队,你就是跟不上趟。
大家可以琢磨一下,现在有哪些车企能每年拿出500亿搞研发?能全球布局研发中心?敢自研芯片和AI系统?别看今天的销量榜,三五年后很可能就换人了。以后谁掌控技术生态,谁才有活路。剩余的车企,多数沦为帮人家贴牌、做代工,利润薄得像刀片。有技术底子的企业才是真正的玩家。
所以,这场淘汰赛,说残酷一点,是一场“谁能扛得住科技升级”的战斗。制造业思维就是跑死马,科技思路才有活路。以后买车和买手机一样,看的是谁家生态牛、软件好用、数据安全。看明白“AI是底座”,踏实干自研,行业就有机会牛气冲天。否则,行业洗牌速度比你想象的还要快。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哪几家车企有底气活到终局?有的企业凭产品、凭渠道、凭资本冲刺一阵,但是真正能打持久战的,最终还是凭技术和生态。你是看好传统造车的大厂,还是看好科技新势力?未来的车市,不是比拼马力和品牌,而是看谁能在科技这条路上不迷路、不翻车。谁会留下,你赌哪张牌?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