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真不如日系车企?中钢协怒了,公开喊话:能不能学学人家日系车企的合作模式?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来自中国汽车工业上游——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钢协)的愤怒发声。他们直指当前中国车企为了打“价格战”,不惜层层压榨供应链,连汽车钢板都“猛猛压价”,导致钢厂几乎不赚钱,甚至出现“拖款数月才结算”的恶劣行为。更扎心的是,中钢协拿日系车企作对比:人家在降价抢市场时,也懂得给供应商留一口饭吃。
这话说得难听,但戳中了行业痛点:我们引以为傲的“性价比”背后,是不是正在透支整个产业链的未来?
价格战打到“断链”?钢厂都快撑不住了
我跑过不少车企工厂,也参观过大型钢厂。说实话,看到中钢协的发声,我心里一沉。
汽车板,是车身结构件的核心材料,直接影响安全、轻量化和制造成本。一辆车,大约70%的重量来自钢材。而如今,为了应对“价格战”,不少车企在采购环节对钢厂“极限施压”——去年至今,汽车板价格被压低10%,钢厂利润薄如刀片。
更离谱的是,有些车企自己融资困难,就拿供应商“垫资”。交货后,拖款几个月才付款,把资金压力直接甩锅给上游。这不是做生意,这是“吸血式合作”。
我曾采访一位钢厂采购负责人,他苦笑:“现在接车企订单,像在赌博。价格压得死,回款又慢,搞不好就是赔本赚吆喝。”——没有利润,哪来的研发?哪来的创新?
反观日系车企,比如丰田、本田,他们和供应商的关系更像是“共同体”。即便市场下行,他们也会通过长期协议、联合降本、技术共享等方式,确保供应链稳定。给供应商留利润,就是给自己留未来。
这让我想起一位老工程师的话:“一辆好车,不是靠最后组装出来的,而是从第一块钢板就开始决定了。”
比亚迪成众矢之的?“卷王”背后的生存逻辑
说到价格战,绕不开比亚迪。今年,比亚迪部分车型降价高达5万元以上,6万就能买到一辆新能源SUV,这在几年前不可想象。
消费者乐了:“这波血赚!”
同行怒了:“这是行业毒瘤!”
吉利高层直接开炮,称比亚迪的“卷”会让行业走上“邪路”;长城魏建军更狠,暗指比亚迪是“车圈恒大”,靠高负债和压榨供应商维持扩张。
面对“扣帽子”,比亚迪高管李云飞也曾强硬回应,称“恶意煽动舆论”,并强调会用法律武器维权——虽然这条微博6小时后被删,但火药味已拉满。
那比亚迪到底怎么想的?
从我的观察看,这不是“恶意卷”,而是“被迫卷”。
新能源转型期,市场容量有限,但玩家太多。你不降价,别人降,客户就跑了。比亚迪有规模优势、自研三电、垂直整合能力,它能“卷”是因为它扛得住。而小厂跟风降价,可能直接“猝死”。
但问题在于:当“卷价格”成为唯一手段,谁还愿意“卷技术”?
我试驾过一款某新势力的入门级电动车,为了控成本,底盘用料缩水,隔音几乎为零,高速时风噪像拖拉机。销售坦白:“这车就是冲着‘低价’设计的,能开就行。”——这,就是无底线压价的恶果。
中国车企 VS 日系车企:差的不只是技术,更是生态思维
我们总说日系车“省油”、“耐用”、“保值”,但很少深究背后的原因。
我试驾过丰田卡罗拉和一款国产同级轿车,差距不在参数,而在细节。
比如,卡罗拉的油门调校——轻踩有响应,深踩有储备,不窜也不肉。这不是简单的标定,而是发动机、变速箱、ECU三者长期磨合的结果。而很多国产车,为了“纸面加速快”,把动力调得前段猛冲,市区开起来像“电车鬼探头”,牺牲的是平顺性和安全性。
再比如,日系车的轻量化设计。他们用高强度钢、铝合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重,降低能耗。而有些国产车为了“堆配置”,盲目加屏幕、加音响,车重飙升,电耗自然下不来。
更关键的是生态思维。
日系车企与供应商是“长期绑定、共同研发”。比如本田的发动机技术,很多来自供应商的联合创新。而国内,不少车企把供应商当“乙方”,只谈价格,不谈技术。
结果就是:国产车进步快,但根基不稳。一旦上游“断供”或“罢工”,整个链条就可能崩盘。
价格战何时休?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我们来算笔账:
消费者短期受益:车便宜了,确实划算。
车企短期冲量:销量上去了,财报好看。
但长期呢?
钢厂不赚钱 → 减产 → 汽车板供应紧张 → 成本反弹
供应商被压榨 → 偷工减料 → 车辆质量下降 → 售后成本飙升
行业无利润 → 研发投入减少 → 技术停滞 → 国际竞争力下降
最终,所有人都输。
我曾和一位4S店经理聊天,他说:“现在客户第一句就问‘能便宜多少’,没人关心这车开五年后怎么样。”——消费降级+短期主义,正在扭曲市场。
那怎么办?
中钢协提出“不给钱,不发货”,看似强硬,实则是自救。
官方多次发文劝导,但收效甚微。
真正的出路,是建立“共赢生态”。
比如,比亚迪虽然被骂“卷王”,但它自研三电、自建电池厂,把核心供应链握在手里,反而能在价格战中掌握主动。而依赖外部采购的车企,只能被动跟随。
再比如,吉利和沃尔沃联合研发CMA架构,共享技术、分摊成本,既保证了高端品质,又控制了低端车型成本——这才是可持续的“卷法”。
未来怎么走?给各位车友的几点建议
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在被这场“内卷”裹挟。
但我想说:买车,别只看“降价”。
关注三电质保、底盘用料、安全配置,这些才是长期使用的核心。
别迷信“L2级辅助驾驶”,我试驾过十几款车,真正好用的不超过3款。多数只是“噱头”。
选车时,多问一句:“这车的供应商是谁?” 大厂配套,往往意味着更稳的品控。
从行业角度看,我期待:
车企少一点“零和博弈”,多一点“共生思维”。
建立合理的供应链利润分配机制,让钢厂、零件厂也能投入创新。
消费者理性消费,别让“低价”绑架了整个行业。
结语:我们想要什么样的中国汽车?
中国车企这几年进步神速,从“追赶”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领跑”。
但中钢协这一嗓子,像一盆冷水:技术可以弯道超车,生态却要一步一个脚印。
日系车企强,不只是因为发动机,更是因为他们懂得“留活路”——给供应商活路,给技术活路,也给自己活路。
而我们,是不是太急于“赢”了?
赢了价格,输了生态;赢了销量,输了未来。
所以,中国车企真不如日系车企吗?
在某些地方,是的。
但差距不在车,而在格局与耐心。
各位车友,你怎么看?
你愿意为一辆“贵一点但更扎实”的车买单吗?
还是说,只要便宜,其他都可以妥协?
评论区聊聊吧。
我是老司机我,下次试驾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