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马路上跑的电动汽车是越来越多了,绿色环保,开起来又安静又省钱,确实是件大好事。
很多人家里也都装上了充电桩,或者习惯了在小区的公共充电站充电,方便得很。
但是,方便的同时,大家心里可能也都有个小疙瘩,就是每次看到新闻里说哪里哪里的电动车充电时着火了,心里就咯噔一下,难免会担心自家的车会不会也遇到这种事。
这种担心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安全是天大的事。
不过,今天咱们要聊的,可能会让大家把心放回肚子里一半,因为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公布的数据和大量事故分析来看,超过九成的电动汽车火灾事故,问题并不出在车子本身的设计缺陷上,而是源于我们日常充电过程中的一些小疏忽,一些我们觉得“无所谓”或者“没注意到”的细节。
这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风险,其实是可以通过我们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来避免的。
这既是个提醒,也是个好消息,说明保障安全的主动权,其实就掌握在我们每一个车主自己手里。
咱们先从最基本的一步说起,就是每次给车充电之前的那几十秒钟。
很多人觉得,充电嘛,不就是把充电枪拿起来,对准了插进去,听到“咔哒”一声不就行了?
其实不然。
咱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看作是给一个大功率电器通电,多看一眼,多检查一下,绝对不是多余的。
您在插枪之前,不妨先花半分钟时间,仔细看看充电枪的那个头。
枪头里面有几个金属探针,您看看它们上面有没有明显的发黑、烧蚀的痕迹,或者有没有生锈、变形。
再看看枪头外面的塑料壳子,有没有裂缝或者破损的地方。
然后顺着粗壮的电缆线看一看,线缆的表皮有没有被磨破了,露出里面的线芯,或者有没有被别的车轧过,留下了很深的伤痕。
这些都是非常直观的危险信号。
比如说,一个充电枪的插头如果之前因为接触不良发热过,金属探针就会发黑,这说明它内部的接触电阻变大了,下次充电时就更容易发热。
再比如,电缆线的外皮如果破了,下雨天就很容易进水,水是导电的,一旦通上电,短路起火的风险就非常高。
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手感觉一下。
把充电枪插到车上后,轻轻晃动一下,感觉连接是不是牢固,有没有松松垮垮的感觉。
如果接口松动,充电时电流通过就会产生电火花和巨大的热量,这个热量足以熔化塑料外壳,引发火灾。
养成这个充电前“望闻问切”的小习惯,就能把很多物理层面的隐患直接挡在门外。
说完了充电前的检查,咱们再聊聊充电过程中的环境和时间控制。
现在我们用的动力电池,特别是三元锂电池,性能很强,但它也是个比较“娇气”的东西,对温度特别敏感。
电池在工作和充电时都会发热,这是正常的,车辆本身也有一套非常智能的温控系统,也就是电池热管理系统(BMS),来给电池降温。
但这套系统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外部环境温度太高,它的负担就会非常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夏天,大中午的,您把车停在露天停车场,太阳火辣辣地晒着,柏油路面的温度可能都超过六十摄氏度了。
这时候您再给它充上电,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会因为高温而加剧,自身发热量大增,再加上外部环境的高温,就很容易超出热管理系统的控制范围,从而诱发“热失控”。
“热失控”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其实过程很好理解,就是电池包里的一颗电芯因为过热先“崩溃”了,开始燃烧,它释放出的巨大热量又瞬间点燃了旁边紧挨着的电芯,然后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电池包在极短的时间内剧烈燃烧甚至爆炸。
这就是为什么电动车起火往往火势蔓延极快,扑救难度大的原因。
所以,最安全的做法是,尽量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充电,比如地下车库或者带有遮阳棚的充电站。
在夏季,要尽量避开中午到下午那段最热的时间充电。
除了温度,充电时长也是个大学问。
很多车主有个习惯,就是不管车里还剩多少电,只要一充电,就非得充到100%才安心,甚至整夜都插着枪。
大家觉得,现在的车都有保护系统,充满了会自动断电,没关系。
这个想法不能说错,但不够安全。
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确实会在充满后切断电流,但这只是最后一道安全防线。
长期让电池处于100%的满电状态,对电池本身是有损害的。
这会让锂离子过度集中在电池的正极材料中,加速材料结构的老化,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
更重要的是,满电状态下的电池,内部化学活性是最高的,也是最不稳定的,就像一个吹满了气的气球,再稍微受点刺激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行业内普遍推荐的健康充电方式是,在日常通勤使用的情况下,尽量将电池电量保持在20%到80%这个区间内。
现在几乎所有品牌的电动汽车,都可以在手机APP上方便地设置充电上限,您把它设置到80%或者90%,既保护了电池,又大大降低了风险。
如果是跑长途确实需要满电,那也没问题,但尽量避免每次都把电用光了再充满。
宁可在服务区多充几次电,每次充到80%左右就走,这种“浅充勤充”的方式,比一次“深充深放”要安全得多。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充电设备和渠道的选择,一定要正规。
咱们国家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这些正规运营商建设了覆盖全国的庞大充电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充电服务,这是我们的底气。
但是,在一些管理不那么规范的角落,也出现了一些没有品牌、没有安全认证、甚至连个运营方信息都没有的“三无”充电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野桩”。
这些充电桩为了追求低成本,往往使用劣质的电线和元器件,内部的安全保护电路也可能被阉割或者设计不合理。
为了省几块钱的服务费,把价值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爱车连接在这样的设备上,风险可想而知。
辨别起来其实不难,正规的充电桩,桩体上都会有清晰的品牌标志、运营商信息、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标志,以及一个非常醒目的红色“紧急停止”按钮。
而那些“野桩”往往做工粗糙,信息不全。
所以,选择有品牌、有认证的正规充电站,是我们保障安全的基本前提。
另外,在充电时,尤其是在刚开始充电的前半个小时,最好不要离车太远。
这个阶段是充电功率较高、电池升温较快的时期,如果有什么异常,也大多会在这时表现出来。
您可以留意一下充电枪的把手会不会异常烫手,车内有没有散发出塑料烧焦的异味。
一旦发现任何不对劲的苗头,就要立刻停止充电进行检查。
万一,我们说万一真的遇到了紧急情况,比如闻到糊味、看到烟雾,或者充电枪烫得根本不敢碰,这时候千万不能慌乱。
记住几个关键步骤能救命:第一步,立刻找到并用力拍下充电桩上那个红色的“紧急停止”按钮,这会瞬间切断电源;第二步,在确认安全、没有明火的情况下,迅速拔掉充电枪;第三步,马上撤离,朝着上风方向跑到距离车辆至少五十米以外的安全地带,以防车辆发生爆燃;第四步,毫不犹豫地拨打119报警,并且一定要清楚地告诉接线员是“电动汽车火灾”,这样消防部门才能派出携带专门灭火设备的救援力量。
总而言之,电动汽车的充电安全,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技术难题,它更多地体现在我们每一个车主日常的责任心和好习惯上。
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警惕,选择正规的设备,养成科学的充电习惯,那些令人心惊胆战的“烧车”事故,就能够离我们远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