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又爆出猛料了!
今天咱用车社不聊寻常车型,直接上硬菜——极氪RT的谍照!
这可不是给咱老百姓日常代步的,瞄准的是未来:无人驾驶出租车!
更炸裂的是,听说今年就要先在美利坚大规模“跑起来”了!
等等,国内遮遮掩掩路测,国外光明正大交付?
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难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还是先让山姆大叔们当第一批乘客?
别急着下结论,咱先按时间轴缕一缕。
极氪RT这盘棋,早在2021年就落子了,2023年CES大展上亮了相,今年在美国开始实地测试,预计后年,也就是2025年,正式开启批量运营。
这速度,简直赶超高铁!
先说说这外观,号称是欧洲设计团队的手笔。
欧罗巴设计师的审美,有时确实挺让人费解。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车的设计理念围绕着“便捷”二字。
超低底盘,方便乘客优雅上下;内部地面绝对平整,空间利用率榨到极致;隐藏式B柱,上下车姿态更舒展(也可能更避免磕碰)。
想象一下,未来某天,你在纽约街头,用手机召唤一辆极氪RT,车门自动滑开,你身姿潇洒(或者步履蹒跚,取决于你刚喝了多少杯曼哈顿)地落座,宽阔的车厢让你顿感放松。
这情景,是不是有点赛博朋克的味道?
不过,这车真正吸睛的,并非颜值,而是它的“智慧”与“感知”。
先说“智慧中枢”。
极氪RT率先搭载英伟达DRIVE AGX Thor智驾域控制平台。
提到“英伟达”,瞬间感觉科技感爆棚有木有?
没错,这套系统就是为自动驾驶量身定制的,性能堪称怪兽级别。
更关键的是,Thor芯片是英伟达亲自操刀设计的,这技术含金量可想而知。
要知道,芯片就等同于智能汽车的灵魂!
再说“感知系统”。
这车配备了4颗激光雷达、13个高清摄像头、6个毫米波雷达,外加音频接收单元。
这配置,简直武装到了牙齿!
誓要将周围环境,从里到外、由上至下,看得一清二楚。
而且,为了确保这些“千里眼”时刻保持清晰,工程师们还贴心地设计了清洗机构,例如摄像头自带微型雨刷。
啧,这呵护程度,比我的爱车镀膜还细致!
试想一下,四颗激光雷达,如同苍穹之眼,不停扫描周边环境,构建出精密的3D世界;十三个高清摄像头,如同无数双眼睛,捕捉着每一个细微之处;六个毫米波雷达,即便在恶劣天气下,也能穿透雨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再加上音频接收单元,时刻倾听周遭声响,预判潜在风险。
这俨然就是一个移动的“超级大脑+超级感官”的结合体!
话锋一转,肯定有人要问了:如此先进的座驾,为何不先在国内试点?
反而舍近求远,跑去北美大规模投用?
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
说实话,我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是咱们的路况太复杂?
还是法规政策尚不允许?
亦或是,北美市场更容易开拓?
我绝非有意吹毛求疵。
只是觉得,如此优秀的技术,若能早日落地神州大地,那定然是百利而无一害。
试想一下,未来的国内出租车驾驶员,可以彻底解放双手,甚至能一边轻松驾驶,一边直播带货(纯属戏言)!
当然,无人驾驶出租车并非毫无风险。
安全隐患、伦理挑战、法律责任归属,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旦发生意外,责任该由谁承担?
是主机厂?
是科技公司?
还是乘客自身?
这些都需要在事前做好充分预案。
此外,还有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那就是运营成本。
如此高端的配置,造价势必不菲。
届时,乘坐一次无人驾驶出租车,费用几何?
普通百姓是否能够承受?
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科技发展注定充满挑战。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是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勇于破解新难题,让科技更好地造福于民。
回到极氪RT,虽然当前选择在北美市场率先发力,但谁又能断言,它不会在未来某天回归本土呢?
或许,不久之后,我们也能在京沪街头,轻松打到一辆无人驾驶的极氪RT,提前体验一番“未来出行”的便捷与魅力。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曝光的谍照,拍摄地正是在国内。
这或许暗示着,极氪并未轻言放弃国内市场。
说不定,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本土化适配,为日后登陆国内市场积蓄力量。
那么,问题来了,各位看官是否看好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未来?
你是否敢于尝试?
如果价格亲民,你是否愿意体验一番?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真知灼见。
诚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科技创新亦是如此,唯有敢于探索、勇于尝试,方能领略到前所未有的风景。
我们且拭目以待,看看极氪RT,以及整个无人驾驶领域,究竟能为我们开启怎样的未来出行新篇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