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菱星光730,双拼色内饰配大空间,这车要说最吸引我,还是那后备厢容量。你知道的,买了车就是看后备箱能装多少。上次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我那老桑塔纳,后备箱装两个大电饭锅就堵了。这车的后备厢扩展到1202升,算是挺给力的,能装不少大件。假设两只20寸行李箱,每个大概30升,放进去刚刚好;再加上几个28寸的拉杆箱,一家人出去旅游,几乎不用操心空间。
估算一下,日常用车中,能用空间占车内空间的比例大概在60%到70%(体感,样本少)。星光730的空间利用率高达88%,比我印象中一些合资MPV企业的平均值还要高出不少,这样的数据,差不多能看出它在设计上很用心了。一台车如果空间利用率能超过85%,说明车身信息布局几乎是最大化的——但这里要打个折扣,估算毕竟不算精确,我猜很可能是在某些角落空间没有完全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比如那些角落储物槽的深度。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为什么很多车空间规划都喜欢堆料,而不是真的利用空间?像我那次试车,感觉座椅设计特别平衡,支撑得刚刚好。车内东倒西歪的小凹槽,将来都可能变成神坑,专门用来放零碎的小东西。五菱这次真是用心,不像某些车,空间多但用得乱七八糟,也不知道是不是供应链上容易出错,做得用心反映在细节里。
其实我一直在想:那种所谓空间最大化的方案,是真技术提升,还是纯粹设计的算计——你说得合适,空间利用和后备厢扩展其实会相互影响。像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图,座椅折叠简单,横向拉链、按压倒钩都挺顺手,细节其实也体现了工厂在研发上的考虑。供应链上的难题,可能只是怎么把那些高强度骨架座椅和丰富内饰兼容好,毕竟用料和生产工艺就像搭积木,有些细节如果搞不好,用料不匹配,就容易变成崩溃现场。
我在实操中发现,一个关键点是:门洞高度1145mm,侧滑门设计,把上下车的问题解决了不少,尤其老人和小孩,尬走脏地方的烦恼变少了。说到车门设计,你们有没有想过,为啥年轻人在意车内空间,但老人最在意的是上下车的便捷?我曾经听一个修车师傅说:车门升升降降、把手位置,都是潜移默化的方便设计。我觉得,也就是用心二字的变形。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买车时总觉得价格还算合理,但真用起来,总觉得哪里差点意思?我还记得那次试乘友人买的某日韩系MPV,空间挺大,但坐上去就觉得好累,座椅支撑不够,腿部空间还差点。星光730的座椅用材很扎实,复合海绵的夹层,听说还有抗疲劳设计,实际坐下来,挺舒服的,尤其长途。要不要考虑,座椅的用心程度,可能比你想象中的还重要?
空间利用率达88%的数据,是我猜测加点体感,可能厂商在实际内部布局上做了很多优化,特别是折叠座椅和中间通道的设计。讲真,估算静态空间用得好,能动用的空间实际上比看起来少很多。像我试过的另一款车,空间理论上很大,但座椅折叠后,折叠角度有限,导致容量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心里就有点不甘心。
有个疑问:是不是我们太注重数值,反而忽略了实际操作中用得顺手的细节?比如车门的把手、座椅的折叠方式,或者后备箱开启的便利性。对比两款同级MPV,一辆后备箱需要用手拉杆,一个用按钮开启,后者不仅省力,而且还能保持整齐。你会不会觉得,设计其实很残酷?用料再好,操作难受,也很快会让人打折扣。
不经意间,我还想到:是不是,车企在空间优化上,有点饿死剩菜的感觉?明明空间还可以挖掘,但就怕复杂,干脆反其道而行之,减少变化,确保可以量产。尤其五菱那人民群众喜欢什么,我就造什么的理念,某种程度上其实是降低研发难度,让供应链简单点,也是让车子出来更快、更实惠。
说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好像还没搞明白:对于家庭用车来说,空间越大越好吗?其实不一定,尤其是城市堵车时,那点空间只是看着好,实际操作还是得看实际需求。比如车内宽裕的空间,老人小孩坐得舒服,却多了不少笨重的设计元素。
我经常在想,家用车最大的问题,不过是:空间利用得好不一定买得起,空间利用不好,又觉得浪费了。你说咱们平时出行,最烦的是啥?不就是装不下或难上下车?五菱星光730把空间的实用性结合易操作性,让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平衡。
好了,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只是莫名觉得,车里那些微小的便利细节,才是真正的用心所在?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真想搞明白,除了尺寸之外,细节上的用心到底影响有多大。
到底,空间利用率这个数据,到底能代表什么?是不是只要数字漂亮,实际用着就不一定顺手?或者说,那些看不见的设计,才是让这台车成为空间王者的秘诀。
生活就是这样,充满看不见的细节,谁又能说得清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