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上市25.35万起,性能技术全拉满?发布会现场碎碎念+投资思路
前两天一边刷着手机,一边等外卖,突然看到朋友圈里好几个人都在转发小米新车的消息。点进去一看,小米首款SUV——YU7,九种配色、25.35万元起售,这价格让我脑子里咔嚓一下,还真有点出乎意料。再往下翻,有人已经开始讨论这车和Model Y谁更能打了,也有人在说雷军又要“讲故事”了。
我第一反应其实不是冲动买车,而是想起来去年底小米SU7刚出来那阵子的热闹场面。这次YU7还没公布售价就吊足胃口,说是“豪华高性能SUV”,大家心里多少都有点数——光靠品牌和噱头不够,还得拿出真家伙才行。
说到这里,我还是习惯性地打开财报瞅了一眼。雷军果然不让人失望,在发布会开场就晒出了2025年Q1营收情况,说这是“小米史上最好的财报”。数据摆在那里,总收入3659亿元,同比增35%,净利润272亿也涨了41%。汽车业务单拎出来328亿,占比15%左右,看着很亮眼,但仔细琢磨,其实压力也挺大。毕竟制造和研发支出加起来占到了87%,而且汽车板块自有制造模式下扭亏为盈才算真的站稳脚跟。
再回到这台YU7身上,我对它的兴趣更多集中在三样东西:激光雷达、PHUD虚拟仪表带,还有800V高压平台。这三个关键词反复被提及,不只是因为它们听起来很酷,更重要的是每一样都代表着电动车市场竞争力的新门槛。
激光雷达全系标配,现在已经成了不少智能驾驶爱好者心里的基本盘。有意思的是,小米用自研算法做端到端辅助驾驶,这个方向和特斯拉类似,但体验到底怎么样?二师兄前几天试驾视频抢跑曝光过,全景HUD效果还挺惊艳。我自己开过传统HUD的车型,对比下来,小米这个40英寸级虚拟仪表带确实有科技感,把行驶信息直接投射到视线焦点位置,看导航不用低头,安全感提升不少。不过我也留意了一下网上反馈,有些朋友觉得初期适配还有提升空间,比如玻璃贴合工艺、亮度调节啥的,不过这些问题大概率后续OTA能慢慢解决吧。
800V高压平台也是一个值得聊的话题。我平时上下班偶尔顺路去充电站,总见一些新能源车主围着快充桩排队聊天,各种吐槽补能速度慢、电池掉电快之类的小烦恼。而据官方介绍,YU7 12分钟可以补80%电量,用的是5.2C高倍率自研电芯。如果实际体验真如宣传所说,那对于城市通勤或者短途旅行来说确实方便不少。当然啦,每个人用车习惯不同,对于这种极致快充需求强烈的人可能会更看重这一项指标吧。
聊回定价,这次公布区间25.35~32.99万,比很多人预期要友好一点。不少身边同事问我要不要入手,其实我的态度一直比较冷静。一方面,现在新能源市场内卷严重,各家拼配置拼技术;另一方面,如果单纯把买车当消费决策来看,很容易被各种参数迷花眼。但如果换个角度,从投资人的视角考虑,小米现在处于估值历史高位,而且资本市场对其汽车业务寄予厚望。从Morgan Stanley的大摩报告来看,他们甚至认为小米可能成为中国EV战局的重要变量,把增长预期直接押注未来三年30%以上收入增速。这时候与其急吼吼订一辆新SUV,不如多研究一下股票走势,也许资金效率来得更直接一点?
当然话又说回来,对于那些追求智能生活生态圈的人选择小米似乎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儿。本次发布会上除了YU7,还有手机、平板、手表甚至AI眼镜一起亮相,全套组合拳下来,人-车-家无缝联动。如果你本来就是深度用户,比如屋里灯泡插座都是“小爱同学”,那换辆支持全生态互联的新SUV倒是顺理成章。我自己虽然没那么极客,但看到别人演示语音控制空调温度、一句话切换家庭场景的时候还是觉得蛮方便,只不过日常实际使用频率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咯!
还有供应链这个环节不能忽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幕,是去年参观一家新能源汽车工厂时工程师跟我聊国产零部件崛起的话题。他们提宁德时代CATL供货能力稳定,又夸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精密可靠,再加上德赛西威负责域控系统以及华域搞定内外饰整合,说白了就是各司其职,让整台新势力产品既保质又控价。在这一轮产业升级浪潮中,如果没有强大的供应链协作能力,很难保证交付节奏,更别谈什么盈利目标。所以当SU7全年交付目标从13万辆升至明年的35万辆时,我隐约感觉背后的团队压力肯定不轻松,不过这也是企业成长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吧。
写完这些,再抬头看看窗外夜色,有种莫名熟悉感。十年前我们讨论智能手机怎么改变生活,如今话题变成智能汽车是不是下一张王牌。有时候选购一辆新车型像是在赌明天,也像是在给自己的生活添一道新的风景线。但作为理性的90后消费者兼半个财经迷,我始终相信价值最终还是体现在长期积累上。不管是买Y U 7还是持有股票,都需要时间去验证答案啊!
你最近有没有认真琢磨过,是该趁早入手梦想中的那台新车呢?还是把钱攥紧先观察两年再决定?欢迎偶遇路上的朋友一起喝杯咖啡闲聊几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选择方式嘛~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